瞭望丨“花開”原子城-新華網
新聞
2024 11/09 10:41:21
來源:瞭望

瞭望丨“花開”原子城

字體:

  如今,昔日神秘莫測、守衛森嚴的原子城經歷多輪修繕煥發新生

  ◇“在紀念館游覽,就像體驗了一場時間旅行。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人物,仿佛穿越時空走到我的面前,將原子城的奮鬥故事娓娓道來。”

  ◇科研人員在原子城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在不斷轉化為紮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成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寧 呂雪莉 李琳海

  游客在青海原子城紀 念館內參觀(資料照片) 張龍攝 / 本刊

  青海湖北岸的金銀灘,風景如畫,每逢盛夏便盛開金露梅和銀露梅,令人心馳神往。

  這裡,曾因王洛賓那首風靡海內外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名揚天下。

  這裡,也被稱為“中國原子城”,60多年前成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孕育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因此在地圖上“消失”30多年。

  如今,昔日神秘莫測、守衛森嚴的原子城經歷多輪修繕煥發新生,形成包括國營二二一廠舊址各分廠、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在內的“兩彈一星”精神傳承基地,成為四海賓客嚮往的紅色旅游勝地。

  鑄劍為犁再現人間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20世紀30年代,音樂家王洛賓創作的這首情歌,以悠揚旋律和柔美歌詞讓金銀灘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1957年,導演凌子風執導的電影《金銀灘》上映,銀幕上的湖畔草原廣袤無垠、牛羊成群,此後金銀灘為人所熟知。

  1958年,中國核武器研製工程正式啟動。地處西北的金銀灘草原進入選址人員視野:這裡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能夠滿足與外界隔離的保密需要;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省會西寧只有100多公里,物資補充方便。經多方研究,金銀灘被確定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産基地,被稱為國營二二一廠。

  從此,金銀灘原子城和這裡的人與事,同國家和平安寧緊緊&&在了一起。

  為了國家事業,世居金銀灘草原的1279戶、6700余名牧民,趕着15萬頭牲畜離開世代生息的草原故土遠遷他鄉,留下大批牛羊支援基地建設。

  為了基地建設,數萬名青年響應國家號召,自五湖四海奔赴而來,從“3頂帳篷”起家,忍受高寒天氣、克服惡劣環境,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自主設計和建設集科研、生産、生活於一體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為了挺起脊梁,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家隱姓埋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用手搖計算機和算盤拿出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完成了原子彈的爆轟試驗。在一大批革命先輩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一聲龍吟震爍寰宇,中國人在全世界面前挺起了脊梁。此後,科研人員再接再厲,我國第一顆氫彈於1967年爆炸成功。

  “中國人自主研製原子彈,並非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接待中心主任王致玲説。1987年6月,為適應國際環境變化,表明我國政府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維護世界和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撤銷國營二二一廠的決定。1995年5月15日,基地通過環境整治,達到國家有關環保法規的要求並通過國家驗收,宣布全面退役,在全世界開創了核武器研製基地鑄劍為犁的先例。

  完整移交給青海地方政府後,原子城更名西海鎮,成為海北州州府所在地。2001年,國營二二一廠舊址被納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於2005年被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時隔30多年,這片位於藍色青海湖和綠色祁連山之間的紅色沃土,再次在地圖上擁有了名字。

  身臨其境感受先輩過往

  金銀灘草原的故事仍在繼續。

  近日,記者在國營二二一廠舊址看到,昔日見證“挺起共和國脊梁”的廠房舊址,經過修復和改造已成為集中展示“兩彈一星”精神的現代化游覽場館:曾負責鈾部件加工的一分廠,展覽着我國的原子彈、氫彈模型;曾運送原子彈的上星站,正打造“零次列車”項目,游客可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參觀各分廠……

  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教研部部長周廣靜&&,國營二二一廠舊址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聚落,蘊藏着“兩彈一星”精神力量。

  今年以來,形式新穎的黨課多次在一分廠102車間上演:在印有“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等標語的車間墻壁下方,幾塊透明超薄的LED“冰屏”引人注目。在聲光電配合下,參與核武器研製的工作人員身影依次出現,講述着當年的創業故事,將觀眾帶回那段克服重重阻礙、挺起民族脊梁的崢嶸歲月。

  海北州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辦公室主任李興平介紹,游客可通過實景還原、觀看冰屏話劇等形式,身臨其境體驗老一輩科研人員研製“兩彈一星”的艱辛,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

  2020年以來,中央及青海各級財政投入9億余元,同步推動國營二二一廠舊址修復保護和開發利用。國營二二一廠舊址立足屬地海北州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31處紅色研學現場教學點,18個廠區、2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已有8個廠區、12個文物點得到活化利用。“神秘原子城·大國鑄劍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

  今年國慶假期,位於西海鎮的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裏,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這裡經多次改造拓展,目前展出面積達6015平方米,陳列着“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寫給女兒的家書,用於拍攝爆轟試驗畫面提取數據的高速轉鏡攝像機,以及國營二二一廠職工工作證等794件珍貴革命文物。

  在被命名為“勇攀高峰”的第三展廳裏,擺放着一台球面機床。球面機床一塵不染,搖把上的鍍鎳依舊閃亮,平整的床面上見不到一塊銹跡。“這&機床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經過六十多年歲月洗禮依舊嶄新如初,足可見當時技術人員對它的愛惜。”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館長馬清芳介紹。

  在展廳一比一還原的科研人員辦公室前,來自廣東珠海的游客劉子昂久久佇立,陷入沉思。

  “在紀念館游覽,就像體驗了一場時間旅行。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人物,仿佛穿越時空走到我的面前,將原子城的奮鬥故事娓娓道來。”利用假期帶家人到青海自駕游的劉子昂,得知海北州有個原子城,便增加了一站行程。“時至今日,前輩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偉大精神仍煥發光彩,激勵我在未來工作中克服困難。”他説。

  “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發展什麼樣的科技?”“如何發展科技?”——在自主創新實踐中,一代代科研人員不斷求索時代之問、強國之問。答案,早已悄然書寫在金銀灘原子城這片熱土。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24個字高度概括的“兩彈一星”精神,是科研前輩們用心血和努力交出的優異答卷,已列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

  “偉大的精神,需要不斷挖掘和傳承。把‘兩彈一星’精神挖掘好、傳承好,是我們崇高而艱巨的任務。”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毛玉金説。

  作為全國72家黨性教育基地之一,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自2020年揭牌成立以來,已面向全國舉辦培訓班745期,培訓學員14.4萬餘人次,辦學規模、影響力持續擴大。

  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副院長李恒介紹,學院立足“兩彈一星”精神起源地的實際,通過開展“微黨課”、實地走訪參觀國營二二一廠舊址等方式,讓黨員幹部在現場授課過程中接受精神洗禮。

  山東援青幹部管理組副領隊李凱介紹,山東對口援青已有14年,輸送各類幹部人才近3000人,每位新來幹部都要第一時間來到國營二二一廠舊址接受教育,大家深受觸動。

  歲月長河,紅色血脈不斷流淌;時代變遷,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500多位全國高層次人才來到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接受培訓。其中,天問一號總設計師、華龍一號總設計師、北斗三號總設計師都曾入院學習。不少學員&&,這裡就是他們的精神殿堂,只有到了現場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導師的導師”當年是如何忍受刺骨寒冷,住在地窩子、用算盤珠子打出“兩彈一星”,體會其中的種種艱辛。

  “先輩們的經歷 啟發我們深入思考:一個人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曾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到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學習後深有感觸地説。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詹祥江,在青海省瑪多縣建立野外生態學研究基地,在黃河源頭開展鳥類野外調查研究,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青海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潘彤,帶領團隊聚焦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建設,以柴達木盆地鹽類礦産理論創新和找礦預測為抓手,開展深層含鉀滷水勘查評價、試驗及標準制定,努力以“增儲保供”保障國家資源安全……科研人員在原子城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在不斷轉化為紮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成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花開原子城。正如一甲子前羅布泊上空的那輪紅日,“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永放光芒。

  (《瞭望》2024年第46期 )

【糾錯】 【責任編輯:卡婭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