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昔日神秘莫測、守衛森嚴的原子城經歷多輪修繕煥發新生
◇“在紀念館游覽,就像體驗了一場時間旅行。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人物,仿佛穿越時空走到我的面前,將原子城的奮鬥故事娓娓道來。”
◇科研人員在原子城汲取的精神力量,正在不斷轉化為紮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成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寧 呂雪莉 李琳海
游客在青海原子城紀 念館內參觀(資料照片) 張龍攝 / 本刊
青海湖北岸的金銀灘,風景如畫,每逢盛夏便盛開金露梅和銀露梅,令人心馳神往。
這裡,曾因王洛賓那首風靡海內外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名揚天下。
這裡,也被稱為“中國原子城”,60多年前成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孕育了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因此在地圖上“消失”30多年。
如今,昔日神秘莫測、守衛森嚴的原子城經歷多輪修繕煥發新生,形成包括國營二二一廠舊址各分廠、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在內的“兩彈一星”精神傳承基地,成為四海賓客嚮往的紅色旅游勝地。
鑄劍為犁再現人間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20世紀30年代,音樂家王洛賓創作的這首情歌,以悠揚旋律和柔美歌詞讓金銀灘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1957年,導演凌子風執導的電影《金銀灘》上映,銀幕上的湖畔草原廣袤無垠、牛羊成群,此後金銀灘為人所熟知。
1958年,中國核武器研製工程正式啟動。地處西北的金銀灘草原進入選址人員視野:這裡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能夠滿足與外界隔離的保密需要;此地唯一通往外界的公路距省會西寧只有100多公里,物資補充方便。經多方研究,金銀灘被確定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産基地,被稱為國營二二一廠。
從此,金銀灘原子城和這裡的人與事,同國家和平安寧緊緊&&在了一起。
為了國家事業,世居金銀灘草原的1279戶、6700余名牧民,趕着15萬頭牲畜離開世代生息的草原故土遠遷他鄉,留下大批牛羊支援基地建設。
為了基地建設,數萬名青年響應國家號召,自五湖四海奔赴而來,從“3頂帳篷”起家,忍受高寒天氣、克服惡劣環境,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自主設計和建設集科研、生産、生活於一體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為了挺起脊梁,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家隱姓埋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用手搖計算機和算盤拿出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完成了原子彈的爆轟試驗。在一大批革命先輩前赴後繼的不懈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一聲龍吟震爍寰宇,中國人在全世界面前挺起了脊梁。此後,科研人員再接再厲,我國第一顆氫彈於1967年爆炸成功。
“中國人自主研製原子彈,並非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接待中心主任王致玲説。1987年6月,為適應國際環境變化,表明我國政府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維護世界和平、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撤銷國營二二一廠的決定。1995年5月15日,基地通過環境整治,達到國家有關環保法規的要求並通過國家驗收,宣布全面退役,在全世界開創了核武器研製基地鑄劍為犁的先例。
完整移交給青海地方政府後,原子城更名西海鎮,成為海北州州府所在地。2001年,國營二二一廠舊址被納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於2005年被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時隔30多年,這片位於藍色青海湖和綠色祁連山之間的紅色沃土,再次在地圖上擁有了名字。
身臨其境感受先輩過往
金銀灘草原的故事仍在繼續。
近日,記者在國營二二一廠舊址看到,昔日見證“挺起共和國脊梁”的廠房舊址,經過修復和改造已成為集中展示“兩彈一星”精神的現代化游覽場館:曾負責鈾部件加工的一分廠,展覽着我國的原子彈、氫彈模型;曾運送原子彈的上星站,正打造“零次列車”項目,游客可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參觀各分廠……
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教研部部長周廣靜&&,國營二二一廠舊址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聚落,蘊藏着“兩彈一星”精神力量。
今年以來,形式新穎的黨課多次在一分廠102車間上演:在印有“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等標語的車間墻壁下方,幾塊透明超薄的LED“冰屏”引人注目。在聲光電配合下,參與核武器研製的工作人員身影依次出現,講述着當年的創業故事,將觀眾帶回那段克服重重阻礙、挺起民族脊梁的崢嶸歲月。
海北州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保護利用辦公室主任李興平介紹,游客可通過實景還原、觀看冰屏話劇等形式,身臨其境體驗老一輩科研人員研製“兩彈一星”的艱辛,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
2020年以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