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冰雪等戶外産業發展,有望打破青藏高原“夏季短暫、冬季漫長”的旅游發展瓶頸,此前冬季單一的冰雪觀光模式悄然發生改變,高原冰雪旅游、文化、體育等多産業正在實現深度融合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金燦燦的油菜花、在遼闊草原上“漫步”的牛羊……環湖賽路線勾勒出的青海美景,向世人展示高原大地草原、湖泊、森林、花海、雪山繪就的大美畫卷,成為發展高原特色體育産業的獨特優勢
開展公路自行車、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有力促進了當地鄉村文旅資源開發,形成相關産業鏈,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耿輝凰
參賽車手在第 23 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騎行(2024 年 7 月 11 日攝) 潘彬彬 攝
7月7日至14日,第2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如期而至。來自全球四大洲13個國家的22支隊伍齊聚“高原藍寶石”青海湖畔。參賽者從青海西寧出發,越過蒼茫戈壁和連綿草甸,途經祁連山下,最終回到青海湖畔,完成環青海湖的騎行競技之旅。
“20多年來,環湖賽的絕美線路讓參賽車手和觀眾們充滿期待和喜悅。這項多日賽憑藉其卓越的品質,晉陞為國際自盟職業系列賽主要賽事之一。”國際自行車運動聯盟主席大衛·拉帕蒂安在開賽致辭時説。
作為國內舉辦時間最久、海拔最高、難度最大的自行車標杆賽事之一,環湖賽不僅帶動了中國自行車競技體育發展,也為青藏高原特色體育産業發展探路。立足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豐厚的生態資源,青海充分挖掘和發揮環湖賽的溢出效應,多措並舉發展青藏高原特色體育産業,拓展高原地區創新發展新路徑。
高原特色體育産業群興起
第23屆環湖賽開幕前,一項第三方機構評估數據刷新了人們對這項賽事的認知:賽事綜合效益達27.19億元。
“目前,環湖賽已形成以職業賽事為引擎,以衍生賽事為拓展,以産業發展和文化傳播為兩翼,以全民健身、大眾參與為支撐的發展格局。”青海省體育局副局長劉興海説,青海正延伸産業鏈、創造新價值、催生新業態,將賽事活動帶來的“流量”轉換為産業和經濟發展的“增量”。
夏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金銀灘,漫山的金露梅和銀露梅裝點着草原。2012年,金銀灘牧民洛桑尖措在這裡創辦了以自行車騎行為主的達玉部落,如今已形成集自行車租賃、換乘、服務保障及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環青海湖自行車旅游綜合服務基地,擁有各類自行車1000余輛。
“在環湖賽帶動下,青海湖畔的騎行産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綠色低碳之窗。”洛桑尖措説,每年的7月至10月,從基地出發的騎行愛好者有近5000人次。從青海湖北岸的海晏縣出發,經過青海湖畔的二郎劍、黑馬河、剛察等地回到起點,民間騎行愛好者們用騎行的方式丈量大美青海。
與此同時,環湖賽帶來的關注度,也促進了與青藏高原環境“適配”的登山、冰雪等戶外運動産業逐步升溫。
作為崑崙山脈東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是登山初學者理想的體驗地。為充分利用玉珠峰這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打造體育登山運動品牌,2011年,玉珠峰國家登山訓練基地在峰北坡青藏公路邊的西大灘建成,為各類登山、徒步探險等活動舉辦提供後勤保障。
目前,格爾木市計劃實施玉珠峰登山基地改造提升項目,使其具備住宿、餐飲、適應性訓練等功能,打造成集登山探險、登山集訓、生態觀光、旅游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登山訓練基地。
玉珠峰高寒險峻,崗什卡雪峰巍峨延綿,阿尼瑪卿雪山主峰瑪卿崗日終年白雪皚皚……青海氣候冷涼,冬季長達半年,一半以上地區每年12月到翌年2月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以下。低氣溫、水資源充足、雪季漫長等因素為青海發展冰雪經濟提供了“氣候保障”。
抓住全國冰雪運動蓬勃發展的機遇,青海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冰雪運動迅速發展起來。目前,青海有一定規模的滑雪場超過10個,主要分佈於交通相對便利的西寧、海東等地。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説,登山、冰雪等戶外産業發展,有望打破青藏高原“夏季短暫、冬季漫長”的旅游發展瓶頸,此前冬季單一的冰雪觀光模式悄然發生改變,高原冰雪旅游、文化、體育等多産業正在實現深度融合。
秀美山湖遇見高原體育
立足青海地理及生態優勢,將競技之美融入綠水青山,環湖賽等體育賽事正成為交流之橋,邀天下賓朋赴大美之約,助力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每年環湖賽,車手經過青海湖畔時,都能看到成群的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撒歡騰躍。作為環湖賽的吉祥物,珍稀動物普氏原羚的數量已由加強保護之初的不足300隻增加到現在的3400余只。
頒獎&上,世界各地的車手手握香檳,對着鏡頭展示手中的小吉祥物——可愛的普氏原羚。“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覺符號,普氏原羚在傳達體育精神和地域文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表達着人們保護好高原生態的美好願望。”青海天佑德洲際自行車隊領隊張小龍説。
普氏原羚保護是青海生態保護的縮影。“環湖賽見證了青海守護好綠色江源的決心。”青海省體育局局長王霞説,通過組織賽事參與者堅持綠色運動方式,組委會向外界傳遞了保護三江源、青海湖和沿線生態環境的強烈信號。
如今的青海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水質優良率達100%,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濕地保護率達69%,“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趨於平衡。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金燦燦的油菜花、在遼闊草原上“漫步”的牛羊……環湖賽線路勾勒出的青海美景,向世人展示高原大地草原、湖泊、森林、花海、雪山繪就的大美畫卷,成為發展高原特色體育産業的獨特優勢。
立秋時節,驅車沿着215國道行進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雪山巍然聳立,江水涌起波濤,草甸綿延無盡……
“來到三江源,感覺心靈受到了洗禮。看著草原上奔跑着的野生動物,我們也要為這片凈土做點什麼。”今年夏天在曲麻萊縣參加玉珠峰登山活動的鄭國瑞説,登山時産生的垃圾主要是水瓶和食物包裝,出發前嚮導就要求每一位登山者準備好塑料袋,將垃圾統一帶回。記者在海拔5050米的玉珠峰大本營看到,隊員們産生的生活垃圾有序放置在垃圾桶內,後勤保障人員定期將垃圾托運至山下進行集中處理。
青海省體育局冬季項目和戶外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衛東説,每年崗什卡舉辦相關登山滑雪活動時,體育部門和當地政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核心區禁止人為開發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細節,將綠色環保的種子種在每一個人心裏”。
為鄉村振興增動能
雨後清晨,潔白的雲朵繚繞山間。蔚藍天幕下,灰色屋頂的琉璃瓦房反射着銀光,一排排富有特色的民居沿着山勢錯落有致地分佈坡上。登高望遠,牛心山的積雪清晰可見。
這個靜謐的村莊叫拉洞&,位於祁連縣八寶鎮。
依託祁連大草原壯美風光,今年6月,土生土長的李長峰在援建資金支持下,在村裏開了一家名叫天境星空居的民宿。夜晚,游客們在住處就可以和浪漫的星空“對話”。
村黨支部副書記聶文剛説,在環湖賽等體育賽事帶動下,當地生態旅游蓬勃發展,全村273戶百姓中,65家利用自家民房開起民宿,“每年7月,很多游客因環湖賽慕名而來,用騎行的方式感受我們這裡的民俗風情和草原風貌。”
“戶外運動是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鄉村的自然資源具有獨特優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院長李元説,開展公路自行車、登山、滑雪等戶外運動,有力促進了當地鄉村文旅資源開發,形成相關産業鏈,助力鄉村振興。
在青海,冰雪經濟促進體育、文旅融合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明顯。
崗什卡國際滑雪登山交流大會等賽事期間,周邊村鎮的牧民成為馱夫,牽着滿載行李的馬匹,在崗什卡雪山的皚皚白雪中留下一串串腳印,綿延向山巔——他們將賽事裝備及物資,從海拔3700多米的過渡營地運到海拔4350米的賽事大本營,每天有近500元的收入。
海拔2700多米的康樂滑雪場,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周邊村民的生活也隨之改變。
馬生明家住在康樂滑雪場附近,平時從事家政裝修。每年1月至3月,他作為雪場的雙板滑雪教練,每月能增收近7000元。“在健身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很不錯。”
近年來,在青藏高原地區悄然興起的高海拔登山運動,也讓百姓從中得到實惠。
“小時候放牧,我們就穿梭在各個雪山之間。”24歲的藏族小夥才丁來自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祖祖輩輩都是三江源牧民,從小過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經過專業培訓,去年6月起,才丁加入登山嚮導隊伍。“我們熟悉玉珠峰南坡和周圍的雪山,登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才丁説,當嚮導一般是“一對一”或“一對二”,一週時間有近4000元收入。
36歲的昂拉村牧民才仁塔興創辦了塔興戶外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從山腳下的孩子,到新一代登山人,才仁塔興認為,是登山塑造了他的人生。
昂拉村黨支部書記才丁加説,近年來,在體育部門和當地政府支持下,村裏培訓了近20名登山嚮導,還有很多牧民從事後勤保障、司機等與登山相關的工作。僅2023年,昂拉村與登山産業相關的收入就達近120萬元。年底,村裏會給牧民分紅。
玉珠峰腳下,崗什卡之巔,來自全球的高原體育追夢者們不斷打破堅冰,在多樣化基礎上尋求共性,見證高原生態之變和鄉村振興之力。
王霞説:“我們將進一步開展好徒步、露營等延伸項目,把青海生態優勢轉化為高原特色體育産業和鄉村文旅優勢,共同構建青海‘大戶外’産業新格局,助力鄉村振興。”
(《瞭望》2024年第4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