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那歲月深處的傳奇迴響——“探訪青海”系列報道之五-新華網
新聞
2024 10/17 15:28:17
來源:青海日報

冷湖,那歲月深處的傳奇迴響——“探訪青海”系列報道之五

字體: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一首耳熟能詳的《我為祖國獻石油》,將我們帶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當狂風呼嘯着席捲過那片孤寂蒼涼的荒漠,遠遠地,一個神秘而滄桑的輪廓在風沙中若隱若現,那便是冷湖石油基地遺址。

  冷湖,其名源於蒙古語“奎屯諾爾”,寓意湖水冰冷異常。坐落於阿爾金山腳下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雖地理位置偏遠狹小,卻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留下了璀璨奪目的一筆。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生的中國百業待興,對石油資源的急切需求,使得這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來自五湖四海的數萬技術人員、復員軍人以及胸懷壯志的青年,懷揣着忠誠與夢想,毅然決然地投身到冷湖油田的開發建設中。

俯瞰冷湖石油基地遺址。茫崖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這裡,他們以堅韌不拔、勇於拼搏的精神,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毫不退縮,以頑強的毅力承受艱苦的生活條件,克服重重技術難題,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輝煌篇章。

  1954年,地質隊挺進冷湖地區展開勘探,驚喜地發現了石油構造,自此,開發冷湖、建設冷湖的宏偉畫卷徐徐展開。1959年元月,青海石油勘探局遷至冷湖,並更名為青海石油管理局。同年九月,經中央批准,冷湖正式設立為市,一時之間,這裡成為數萬人匯聚的熱鬧之地,處處洋溢着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冷湖石油基地在當時對中國工業發展産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為新中國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石油資源,成為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冷湖産出的石油猶如工業的血液,注入到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推動着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冷湖石油基地也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石油工業人才,他們的技術和經驗為後來的石油工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冷湖石油基地的建設模式和管理經驗,也為其他工業領域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促進了中國工業體系的不斷完善。

  時光流轉,後來,由於未能再發現新增儲量等原因,1992年,大部分油田停産,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及後勤服務部門也遷至甘肅敦煌,冷湖的居住人數從巔峰時期的三萬多人驟減至不到兩千人,曾經的熱鬧非凡逐漸走向沉寂。

  如今,當人們再次踏上這片土地,一塊寫着“冷湖石油基地遺址”的石碑傲然矗立,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着歲月的光芒,一種厚重的歷史感便撲面而來。

  石碑後面,縱橫交錯的街道和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房屋闖入眼簾。儘管這些街道已被荒草淹沒,房屋更是破敗不堪,但所有的斷壁殘垣都仿佛在默默訴説着往昔的輝煌與滄桑。

  房屋背後,巍峨的雪山高聳入雲,潔白的雪與這片灰暗的廢墟形成了強烈反差,儘管與小鎮有着不短的距離,但看上去卻仿佛近在咫尺。

  一路上,那些斷壁殘垣中隨處可見的各種招牌,在歲月的侵蝕下已字跡模糊,在那些沒有了門墻窗戶的房屋墻面上,有的還殘留着曾經的獎狀,以及“保證供給”“求實精神”等只屬於那個時代的標語。

  獎狀的紙張已經泛黃,標語的字跡也已模糊,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風輕輕吹過,紙張微微飄動,仿佛在訴説着曾經的榮耀與奮鬥,那是石油工業文化的深刻印記,更是當時“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於創新、團結奮鬥、科學務實”精神在歲月長河中的傳承。

  如今的冷湖石油小鎮遺址,偶爾會迎來一些游客和攝影愛好者,他們或靜靜地佇立在廢墟前,沉思那段遠去的歷史,感受着石油工業文化的厚重;或拿着相機,捕捉着那些被歲月雕琢過的畫面,試圖將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永遠定格。

  遺址周邊有一些簡單的標識和介紹,如同歲月的注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裡的過去,感悟石油工業文化的魅力。

  冷湖石油基地遺址,宛如一座歲月的豐碑,矗立在柴達木的荒漠之中。它承載着幾代石油人的熱血與夢想,見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與滄桑。

  這裡的每一塊殘磚斷瓦,都是歷史的注腳;每一道裂痕,都是時光的刻痕。它不僅僅是一片遺址,更是一部活着的歷史書,一部關於奮鬥、奉獻與傳承的壯麗史詩,一部承載着石油工業文化和柴達木人奮鬥的不朽傳奇。(記者 馬振東 陳赟業)

【糾錯】 【責任編輯:卡婭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