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0月6日電(魚昊)堆繡、唐卡、排燈、藏黑陶……在青海非遺生活館,陳列着各式各樣的非遺展品。在這裡,游客不僅可以沉浸式體驗非遺手工製作,還能了解青海非遺文化。
青海非遺生活館陳列的湟源排燈。新華網 魚昊 攝
青海非遺生活館位於西寧市城西區,館內集中展示青海非遺項目國家級6項、省級12項、市州級4項。“2022年初青海非遺生活館成立,成立初衷就是想把全省非遺文化、非遺展品集中展示。此外,游客還能在這裡買到非遺文創産品,體驗手工製作的樂趣,讓非遺文化得到活態傳承。”青海非遺生活館負責人柳晴雯説。
一幅堆繡作品的歷史故事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進藏時期;一幅土族盤繡,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個藏黑陶咖啡杯展示着手藝人的精美製作技藝;一杯青稞酒“講述”着釀造人傳承先祖手藝的古老故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着它的獨特、多樣和本真。
土族盤繡飾品。新華網 魚昊 攝
“館裏陳列的展品,70%以上由傳承人提供,剩下均為文創産品,青繡挂件、堆繡胸針以及唐卡做成的飾品最受游客歡迎。”柳晴雯介紹,這些文創産品都是館裏“90後”“00後”年輕工作人員設計出來的,將傳承人的作品與現代年輕人喜歡的元素相結合,銷量非常好。
依託青海非遺生活館的知名度,柳晴雯和她的團隊在西寧市湟中區和湟源縣分別設立了非遺研學營。湟中區的“非遺小院”為游客提供研學服務。“‘非遺+研學’模式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學生群體、旅行團前來體驗。這種供需對接的文旅融合方式,讓體驗者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與樂趣,動手製作讓他們有參與感和收穫感,也讓非遺項目得到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柳晴雯説。
“非遺小院”研學區。受訪者供圖。
與“非遺小院”不同的是,“非遺大院”針對單位團體、校園、社區提供黨建活動、團建以及自然教育等服務活動。值得一提的是,“非遺大院”還提供餐飲服務,在這裡務工的人不僅是服務員,還是手藝人。“非遺館的文創産品由我們負責設計和銷售,加工和製作由大院阿姨完成,‘炕頭經濟’讓她們在農閒時每月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在大院當服務員,這兩份自由靈活的收入帶動就業,助力鄉村振興。”柳晴雯告訴記者。
世代相傳的非遺,一直是傳承人面向世界的獨特文化身份。如今,隨着越來越多傳承人從非遺技藝中汲取現代流行元素,東方美學背後的文化影響力與價值引領力,再次成為全球時尚産業的創新引擎。
小學生在青海非遺生活館體驗手工製作。受訪者供圖
柳晴雯直言,現代非遺文化傳承方式主要應是活態傳承,古老的技藝與現代思維方式、新手段結合,將非遺最大價值發揮出來。“非遺最大價值在於‘用’,非遺展品如今不再束之高閣。古代人發明,現代人創造,人們從古至今用自己的智慧把過去的‘時尚單品’進行改造、傳播、售賣,這一場‘穿越’古今的‘夢幻聯動’在此刻變得具象化。”柳晴雯説。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處長朱桂英表示,青海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富集區,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正是中華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海各族人民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青海高原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只有持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