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着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着經濟社會發展。祁連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州29.5萬人口,農牧區人口就佔21.36萬人。初夏,記者來到這裡,探訪海北突破藩籬,釋放政策紅利,構建高質高效就業服務體系背後的故事。
曾經,“勞動力轉移就業成效不明顯”“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難”“就業崗位有限”等問題,是擺在海北州人社部門面前的一塊巨石。為破解面臨的諸多難題,2022年7月,《海北州促進就業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印發,山東援建等資金進一步盤活利用,全州幹部聞令而動,變“坐等人來”為“主動服務”,圍繞農牧民、大學生、脫貧戶等重點人群就業需求,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和激勵機制撥雲見日,打破就業創業難瓶頸。
兩年多,海北州就業見習崗位從9家增加至52家,就業見習“百十”工程開發崗位500余個,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77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2115人,人社部門成為了群眾幸福和企業發展最信賴的“夥伴”。
實現家門口就業 幸福“穩”得住
進入4月,金銀灘草原陸續忙碌起來,依託“兩彈一星”基地的紅色旅游資源,海晏縣周邊大大小小的牧場準備迎接游客,這些牧場還承載着農牧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的功能。
記者來到海晏縣三角城鎮海峰村的文迦牧場,300多間極具藏式特色的星空秘境房整齊坐落在山坡上,這些房間的日常衞生和管理由本村10位村民“承包”,每人每個月有1.8萬元的“高收入”,除此之外,牧場中還有10個自主經營免費攤位,供村民租用。
松太就是文迦牧場吸納的本地牧民之一,他是公司的後勤員工,每個月工資8000元,還操持着一個免費攤位,去年收入10萬元。
而以前,松太在西寧四處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從沒想過能在家門口找到一個高工資且穩定的工作。他説:“海峰村靠近青海湖,人均草場較少,土地沙漠化嚴重,發展養殖業很難,剛開始村民自發在青海湖周邊拉散客,但是那樣不僅破壞環境,還不穩定。如今不光自己,好多村民在家門口有了就業依靠。”
海北文迦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多傑加説:“我們牧場從4月開始接受游客預定,一直延續到10月,去年接待了15萬游客,所以海峰村克土社30戶牧民都不愁收入。”
從四處找工作到在家門口獲得穩定的收入,海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從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的實際和願望出發,積極培育市場主體,通過海北特色優勢産業,全力開發就業崗位,增強企業吸納當地勞動力的比例,促進就業政策“進村入戶”。
其中,不斷提高政府投資項目中海北籍勞動力用工比例而採取的諸多舉措,切實讓農牧民得到了實惠,位於剛察縣泉吉鄉的聖泉灣生態體驗區,就是帶着這樣的使命於2023年落地實施。
聖泉灣生態體驗區由剛察縣仙湖旅游投資開發經營有限公司運營,本着企業、村集體、群眾三者共創共治共享的機制,景區承擔着吸收當地群眾就業的重任,讓環湖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在聖泉灣生態體驗區,記者見到了冶合茂村的措豆加,今年51歲的措豆加是景區入口的值班人員,每月按照季節不同收入4000元至5000元工資。“以前主要靠放牧掙錢,有時候把帳篷租給游客賺點零用錢,現在我是景區的工作人員,沒啥重活,離家近,從值班室窗口望出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家,每月拿固定工資,很輕鬆。”措豆加説。
剛察縣仙湖旅游投資開發經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保學才介紹,景區沒有開發前群眾自發做一些招攬游客的生意,不利於管理,也不利於生態保護,景區運營後為冶合茂村32位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間接帶動65人就業,發放分紅資金41.7萬元,受益群眾達1135人,拓寬了群眾就近就業渠道,讓百姓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
就業創業有活力 幸福“靠”得住
大學生是就業重點人群,為“照顧”好高校畢業大學生,海北州人社局工作人員進村入戶,“一對一”精準服務,動員高校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積極創業”,並科學設立吸納就業能力強、崗位技術含量高的見習基地,合理安排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見習,激發他們創業就業的激情和活力。
記者來到剛察縣瑪卡巴卡托育中心,中心負責人寇天芬正在收拾玩具,準備讓孩子午睡,教室內孩子親切地喊着寇老師的名字,寇天芬輕聲説着“午安”,用心整理着孩子的被褥。
2019年大學畢業後,寇天芬回到家鄉謀劃她心愛的早教事業,於2020年5月開辦了托育中心,雖然手持多項專業證書,但縣城人群對幼兒早教意識淡薄,剛開始寇天芬的早教中心只有2名幼兒,創業之路舉步維艱。
直到後來,剛察縣就業服務局主動介入,為她申請了1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資金,並通過“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掛牌,幫她解決招聘教師和工資發放的難題,去年11月,寇天芬還通過就業服務局的邀請,參加了剛察縣首屆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二等獎。
寇天芬説:“托育中心慢慢發展起來,剛察縣就業服務局給了很多幫助,他們給予我的關心,讓我在家鄉實現創業夢的信心越來越堅定。”
海晏縣人社局積極對接企事業單位,通過微信公眾號等&&發布見習基地招募公告,為更多的未就業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其中,海晏愛民社會服務中心,就是海晏縣人氣最高的見習基地。
張財順是海晏愛民社會服務中心一名社會救助經辦人員,2019年回到海晏縣四處找工作的他,看到愛民社會服務中心招聘公告後順利應聘上崗,他説:“畢業後一直在外地工作,因為家人需要照顧回到家鄉,現在這份工作工資穩定,近距離服務老百姓的工作性質我也很喜歡,幹得很開心。”
據了解,海晏愛民社會服務中心內,95%的工作人員是高校畢業大學生,於2017年8月成立至今接受見習人數達40人,成為海北州“優秀見習基地”。
在海北州,像海晏愛民社會服務中心一樣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企事業單位有52家,公開招募見習人員200余名,兌現山東援建就業見習補貼27.9萬元,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87%以上。
這些見習基地會根據“省級就業補助資金全額落實、山東援建就業創業補助資金有效補充、見習用人單位相應補助”原則,按規定拿到見習補貼,不僅緩解了縣域就業壓力,也減輕了企事業單位資金負擔,讓減少失業、促進就業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了堅實的“依靠”。
就業服務有保障 幸福“留”得住
有了可靠的制度和穩定的資金保障,海北州各級人社部門推動各項就業政策的落實更是一個人都不能落下。
做好就業困難人員兜底幫扶是推動就業創業的重點工作。在剛察縣人社局工作人員霍燕手中,記者看到了一張雨露計劃大學生就業情況訪問登記表,這張表上明確記錄着困難大學生尕布藏的詳細信息,還有工作人員回訪就業情況的詳細過程。
“打了四次電話,前幾次他都在家照顧母親並放牧,後來通過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給他推薦了縣財政局的公益性崗位,去年10月份正式上班了。”
霍燕説,尕布藏是2023年畢業大學生,唯一依靠的母親因病無法外出務工,畢業後尕布藏承擔起家庭重擔,一邊幫母親放牧,一邊找工作。2023年像尕布藏這樣的雨露計劃大學生共有15人,人社局要對每個人進行不少於4次的電話訪問和崗位推薦,有的實現了自主就業,有4人通過兜底安置,獲得了公益性崗位,有了穩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
除了精準回訪,海北州在全州214個行政村和28個社區各開發安置1名就業聯絡員,每年給予48.4萬元財政資金保障,專項從事就業服務工作,只為打通就業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在海晏縣三角城鎮黃草掌村,村黨支部書記才郎本剛剛被評為全州優秀村級就業聯絡員,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忙着處理村上“大田託管”耕作的事情。
“我是2022年當上村級就業聯絡員的,依託我們村‘大田託管’項目,每年帶動40人至80人就業,人均每年增收4000元至5000元。”
才郎本介紹,“大田託管”將村民的地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和耕作,解放了勞動力,村民除了在家門口務工,還能外出多渠道增加收入,村上的脫貧戶吳風林的工作就是才郎本協調解決的。
吳風林是村裏出了名的“老實人”,在家裏種地,外出務工又不太會算賬,不敢出遠門,才郎本上門講解政策後,他將家裏的地託管給了村集體種植,每年春種秋收時可以在村裏打零工,還給他申請了村裏管護員的公益性崗位,一年下來,他就有三份固定收入。這還不夠,才郎本説他幹活踏實,還介紹他到附近的養殖場幹了3個月臨時工。
看著吳風林的精氣神一天比一天好,才郎本説:“掙了錢了,穿得幹散,也願意跟人溝通了,以後有好的工作我還給他推薦。”
如今,海北州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統籌城鄉、覆蓋全民、貫穿全程,每年實現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00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00人,幫扶2023屆雨露計劃畢業生實現升學就業233人,總體就業率達98.31%,真正做到了將人社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把幸福留在了千家萬戶。(記者 牛玉嬌 賈 泓 李慶玲 祁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