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2023年,青海省就引進江蘇企業27家,其中新能源企業10家,到位總投資超50.2億元,是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新引進企業到位總投資的2.2倍
蘇青攜手,協同創新,打通了省域局限,實現資源共享,市場要素的充分涌流助力兩省共同拓寬發展空間
新華社記者 陳凱 汪偉 張子琪
長江,納百川千湖匯聚奔涌之勢,沖刷出極具發展潛力的三角洲平原。江蘇,在此佔得發展先機。
源流,集高寒之苦孕育江河之源,定格為生態保護優先的青藏高原。青海,在此守護江河安瀾。
進入新時代,分別位於長江首尾的青蘇兩省確定東西部協作結對關係。近年來,37.15億元資金由蘇入青,1291名幹部人才接力援助,1193個項目落地生根……從民生保障到産業發展,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先富幫後富的單向援助到雙向交流的創新融合,作為東西部協作的代表,蘇青協作不斷走向深入,不僅可以看到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範,更有來自兩省在資源共享中協作共進、攜手同行的發展新圖景。
在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整理碳纖維原絲(2023年2月22日攝) 吳剛攝/本刊
飲水思“援”
燈帶包裹着花團,綵燈垂挂於樹梢,“金龍”騰雲,“天鵝”戲水,歌舞霓裳,金殿流光……從元旦到春節,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舉辦迎春燈會,花燈璀璨,流光溢彩。
從花海到花燈,這個海拔高、氣候冷涼的窮山溝變身“百花園”,四季有“花”,游人不斷。那句“一年只有半年糧,有女不嫁邊麻郎”的民諺成為歷史。
2016年,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相關單位及援助資金支持下,大通縣依託當地窎溝片區優美的自然風光,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産業園。
夯實發展基礎,嘗到發展甜頭,扶貧産業園脫下“扶”的外衣,實現自我驅動發展。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一個村。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南通市副市長劉洪&&,依託東西部協作機制,南通與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架起交流合作的橋梁,發揮“東産西送、西産入東”的合作優勢,加大産業協作力度,增強“造血”功能,讓更多優質青海農特産品走出高原;聚焦民生改善,在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開展幹部人才“組團式”支援,實現“智慧”幫扶,進一步推動兩地對口協作向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更寬領域發展。
目前,江蘇已有23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青海24個縣(市、區,含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立協作幫扶關係,協作範圍從西寧市、海東市擴大到青海全省,有效提高青海民生保障水平,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江蘇對口幫扶青海工作隊領隊王凱説,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江蘇幫助青海一步步趕上國家發展的整體步伐。
首戰脫貧攻堅——蘇青雙方編制實施《江蘇省“十三五”對口幫扶青海省西寧市和海東市扶貧協作規劃》等覆蓋省市縣三級聯動協作規劃。從明確結對關係到打贏脫貧攻堅戰,江蘇省累計安排幫扶資金近1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417個,海東市、西寧市近65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助力24萬貧困人口脫貧。
播下希望的種子——“援青為了什麼,在青能幹什麼,離青能留什麼。”江蘇援青教師徐樹忠常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在援青工作中,我們希望培育一支‘帶不走’的優質師資隊伍,為高原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東西部協作有力推進了高原地區衞生健康事業的發展,一批批江蘇援青醫療隊奔赴雪域高原,手把手‘傳、幫、帶’,守護高原人民生命健康。”西寧市湟中區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李光林説。
截至2023年12月底,青海61個鄉鎮、124所學校、63家醫院與江蘇58個鄉鎮、137所學校、69家醫院建立結對關係。除列入中組部“組團式”幫扶範圍的22名醫療教育人才外,江蘇還向西寧、海東選派182名專業技術人才“組團式”幫扶21所學校、20家醫院和13個農業部門。
結下援青情緣——“何其有幸,在2022年的夏天遇見了你們……是你的出現,為我的生活帶來了一束溫暖的光……”在南京援青幹部劉博的辦公室,有這樣一封信。這是他援青工作的寶貴收穫。寫信人是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巴燕鄉正讀初二的史可欣。作為援青幹部,劉博在組織安排的援青工作之餘,選擇資助這名生活困難的蒙古族女孩。
對於劉博而言,這次援青讓他更深刻了解到發展為了什麼。對於史可欣而言,蘇青協作讓她獲得資助,也有機會通過研學到江蘇開闊眼界。她告訴記者,努力學習考入江蘇的大學,是她今後的目標。
“援援”不斷
西寧市湟中區西堡鎮,在擁有1700多頭進口荷斯坦奶牛的現代化養殖車間,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高品質牛奶遠銷江蘇,40多戶當地村民在此就業;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在援青幹部推動下,580多畝撂荒地成為綠色有機高原獨頭蒜生産基地,産品進駐山姆超市等高端商超,200多戶居民穩定從中獲取收益……這是記者近日在青海部分地區走訪所見。
蘇青協作8年來,援建項目一個連着一個建,資金一筆接着一筆投,幹部一批接着一批幹,持續推動協作由最初的在民生領域“輸血”,到在産業發展上“造血”,帶動青海打開發展格局,轉變發展觀念。
打開發展格局——“春節後準備整地播種……”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鹽昌村村委會,種植大戶們一同商量2024年的種植計劃。今年580多畝有機土地除了種大蒜,還有萵苣、土豆、洋蔥等作物,“年前就和江蘇、上海等地企業簽訂合同,按訂單種植,再也不愁沒銷路!”種植大戶朱新安説,種了十幾年大蒜,從沒想過大蒜成了“寶貝”,能賣到國外。
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東西部協作資金的使用,要求50%以上用於發展産業。2023年,江蘇省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安排年度東西部協作資金4.45億元,用於支持重點縣發展。
轉變發展觀念——西堡鎮,一排平房內自動化設備運轉不停,一袋袋魔芋粉經過加工壓型,成為火鍋用魔芋。“工廠前些年險些維持不下去了。”加工廠負責人賀幫衛説,以前,西部一些縣區吃中央財政飯,對鄉鎮企業重視程度不夠。如今,在江蘇援青幹部帶動下,一批企業在這裡扎根壯大,地方幹部嘗到發展甜頭,轉變觀念主動幫企業解決問題。2023年,這家企業年産值從500萬元擴大到1000萬元,“明年還要擴建。”
江蘇對口幫扶青海工作隊副領隊胡宏説,觀念轉變是構建“造血”機能的關鍵。除潛移默化影響外,東西部協作機制大力推動黨政幹部交流,2023年舉辦鄉村振興幹部人才培訓班162期、幫助青海培訓幹部人才18308人次。
源遠流長
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佔地超過1000畝的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平鋪展開,上方是發電用藍色光伏板,下方是自動化生産車間。不僅有農業項目,一大批具有牽動性、引領性的工業項目也隨着東西部協作落戶青海。
“東西部協作已不是單向援助,而是在生産要素的協同融合中重構地區間生産要素流動的‘血管’系統,加速生産要素在兩省間充分流動,拓展共同發展空間。”王凱舉例説,經濟大省江蘇在發展中缺土地空間、能耗指標,青海通過協作關係,憑藉地理空間、綠電資源等優勢吸引新能源企業到此投資。隨着産業不斷集聚,青海清潔能源開發也不斷加速。
青海清潔能源是綠色發展的基礎——地處三江之源的青海,是生態保護重地,也是綠色能源富集地。2023年,青海新增清潔能源裝機約980萬千瓦,清潔能源總裝機規模突破5100萬千瓦,佔全網總裝機的93%,已成為全國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最高的省份。
憑藉綠色能源,蘇青兩省通過“青洽會”“生態博覽會”等&&,組織開展“江蘇名企走進海南州”“江蘇-青海經貿合作洽談會”等活動。僅2023年,青海省就引進江蘇企業27家,其中新能源企業10家,到位總投資超50.2億元,是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新引進企業到位總投資的2.2倍,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批來自江蘇的國內光伏行業頭部企業在青海落戶投産。
江蘇經驗和青海資源互相融合實現産業綠色化改造,是協作最顯著的外溢成效。在海東市,佔地約22.09平方公里、借鑒江蘇工業園區模式建起的零碳産業園是青藏高原首座零碳産業園。江蘇援青幹部馬曉東説,江蘇以火電為主,建零碳園有思路想法,但缺少綠能支撐。在海東合建零碳園,未來可承擔綠色轉型、低碳發展及相關改革等多項任務。
江蘇聯通內外的市場優勢拓展共同發展的空間——一批江蘇企業在青海落戶,不僅帶來固定資産投資、稅收、就業等,還有先進技術和國內外高端市場,在幫助青海延鏈、補鏈中實現彎道超車。以省會西寧為例,圍繞新能源,全球頭部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時代新能源、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比亞迪相繼安家落戶;年産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正極材料智能製造基地等項目加緊建設,總投資25億元、年産5GWh新型動力電池擴産項目調試運行……
農業和服務業在協作中同樣齊頭並進。
南京市的街頭巷尾,一間間青海拉麵館香氣四溢,客流不斷。依託東西部協作,蘇青兩省打造“拉麵經濟”勞務品牌,江蘇高校幫助開展就業培訓,無錫市發改、商務、工信等部門為青海拉麵從業人員提供政策宣傳、實體店經營指導等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莊鎮蘇呼撒村黨支部書記馬世功説,他是東西部協作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近年來,蘇青開展“拉麵入蘇”計劃加強勞務對接,以品牌打造為牽引,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截至2023年11月,青海海東籍人員在江蘇開辦拉麵店超2000戶,帶動從業人員約1.17萬人,年産值大約16億元。
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是青海省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與總部位於江蘇的新立訊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按照6:4持股比例,聯合打造的省級大數據商品交易&&,被商務部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
隸屬於這一交易中心的“西部優選”網絡交易&&,現有特色農企3000多家,牦牛肉、藏係羊肉、冬蟲夏草、枸杞、青稞、藜麥、青稞酒等名優商品2萬餘件,企業用戶有2.64萬戶。
蘇青攜手,協同創新,打通了省域局限,實現資源共享,市場要素的充分涌流助力兩省共同拓寬發展空間。放眼未來,蘇青協作還將縱深發展,現代化新圖景更加飽滿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