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到2023年,從江北水城到海濱藏城。10年援青,讓跨越雪山大河的山東聊城和青海剛察緊密相連。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10年間,聊城共派出四批援青幹部奔赴剛察,他們克服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等困難,主動融入、積極適應、履職盡責,讓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在高原上高揚起“聊城援青”的鮮艷旗幟。
提高站位 持續幫扶
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對口支援青海等地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山東省積極承擔起了對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任務。2012年,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聊城市對口支援海北州剛察縣。2013年7月,聊城第一批援青幹部趕赴剛察縣,開展為期3年的對口支援工作。自此,奔騰的母親河讓江北水城聊城和海濱藏城剛察兩地人民心手相牽。
作為“中華水塔”,青海之於全國的生態地位重要且獨特。湟魚,被稱為青海湖的精靈,剛察縣的沙柳河,是湟魚洄游的主要河流之一。聊城市在幫助當地發展經濟的同時,持續加大投入,實施剛察縣沙柳河環境生態治理項目,疏浚河道、修築堤壩、建設育苗繁育池,有效改善了河流水質和周邊生態。如今的沙柳河,已成為觀賞湟魚洄游奇觀的最佳景點之一,大量候鳥遷徙而來,也讓沙柳河畔的鳥類不斷增長。
這是聊城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援青工作的一個縮影。10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不斷創新支援模式,拓寬支援路徑,在項目、資金、人才、智力等方面給予剛察縣全力支持,促進了剛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基礎設施改善,深化了兩地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聊城援青的特色經驗。
聊城市委、市政府自覺把做好對口支援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政治責任,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創新援建機制,將幫扶結對關係擴展到縣對鄉、鄉對村、部門對部門、學校對學校、醫院對醫院,形成了全領域、廣覆蓋、多層次的對口支援新機制。
“我們立足‘剛察所需,聊城所能’,在人才培養、産業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續加強務實合作,與剛察廣大幹部群眾一起,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為剛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聊城市委書記李長萍説。
攜手同心 改善民生
2023年12月7日,走進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村民達娃達傑的家,冬日暖陽照進乾淨整潔的屋子,更添了一抹溫馨。“我們原來一直在山裏住,感謝這些年聊城的援建,把村子建得越來越好,我們感到滿滿的幸福。”達娃達傑感激地説。
10年間,聊城援青工作組累計向果洛藏貢麻村投入2650萬元資金,不僅為村莊修建了道路、安裝了路燈,還建設了啤酒廠、帳篷營地等項目,讓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也把援青幹部的真情深深印在了村民心裏。
群眾的好口碑,離不開一批又一批聊城援青幹部的接續奮鬥。一個個感人故事,形成一部造福剛察縣的“寫實集”。
剛察縣平均海拔3300米。對於大部分援青幹部而言,高原反應不可避免,甚至還會造成身體機能損傷。多年來,有的援青幹部突發神經性耳聾,有的幹部心臟肥大,最常見的,是身體免疫力、視力和記憶力大幅下降。
但沒有一位幹部因此而叫苦。聊城市第二批援青幹部人才領隊丁耀偉,剛到高原時嘴唇長期呈現紫紅色,多次因過度勞累被送到醫院。談起這些,丁耀偉總是淡淡一笑:“當地的幹部更不容易,跟他們相比這不算什麼。既然選擇了援青這條道路,吃苦也無怨無悔。”
“能代表650萬聊城人民來這裡工作,對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莫大的榮幸。”聊城市第三批援青幹部人才領隊劉志剛説,“我們身後是整個聊城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聊城人民對這裡的深情厚誼。”
一批批援青幹部深入基層,在高原草場、田間地頭,和當地幹部一起走村入戶、訪貧問苦、認親交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他們用自己的品格、情操和信念,贏得了剛察縣各族群眾的信任與愛戴。
“廣大援青幹部人才不辭辛勞,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等諸多困難,真情融入、真抓實幹、真錘實煉,為剛察各項事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我代表全縣各族群眾向聊城人民和全體援青幹部表達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説起這些年的聊城援青工作,剛察縣委書記朱成青給予了高度評價。
“輸血”變“造血” 續寫新篇章
近日,5輛嶄新的紅色消防車出現在剛察縣消防救援大隊,車身印有“山東援青”四個大字。“離縣城最遠的鄉鎮有60多公里,以前一旦發生火情,短時間內根本趕不過去。”剛察縣消防救援大隊教導員李悅樂説,“如今,5個鄉鎮全部配備了聊城捐贈的消防車,剛察縣成為青海省第一個所有鄉鎮全部配備消防車的縣。”
不久前,聊城市冠縣為剛察縣文化館草原藝術團捐贈資金購置演出大巴車1輛,讓剛察草原上的“烏蘭牧騎”乘上了冠縣“友誼之車”,讓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主旋律傳遍草原。
聊城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産業支援方式,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由“單向支援”向“合作共贏”轉變。10年間,山東省和聊城市在剛察縣先後落實對口援建項目57項,涵蓋城鄉居民住房、農牧區基礎設施、市政設施、生態建設、生態旅游、教育衞生、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等方方面面。通過創新開展團隊化運作、組團式幫扶,完善導師培養機制、名師工作室制度,聊城市為剛察縣培養了200余名醫療、教育骨幹人才,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聊城人民把剛察人民當成親人,援青幹部把剛察當作第二故鄉,在深化教育援青、醫療援青、産業援青、項目援青、智力援青等全領域對口支援,不斷夯實剛察高水平生態保護、高質量經濟發展基礎。”剛察縣發改局黨組書記、局長馬躍明説。
10年援青,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雪中送炭,更引發了精神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鳴,聊城和剛察兩地人民共互訪4000餘人次,形成了全社會關心關注、參與支持對口支援工作的良好局面,不斷深化多層次、多領域的友好往來、良性互動。
“一茬接着一茬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聊城市第四批援青幹部人才領隊孫建德説,“接下來,我們將在前三批援青幹部人才打下的良好基礎上,持續發力,跑好‘接力賽’,繼續為剛察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