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光影青海
政務

西寧湟源: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2024-12-04 15:37:14
責任編輯:魚昊 |  作者:湟源宣

  本網綜合消息:“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問題不解決,將影響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湟源縣申中鄉莫布拉新村第一書記田興鋒説,一些脫貧戶、邊緣戶經濟承受力相對較差,如果把積蓄都消耗在迎來送往中,易産生致貧返貧的風險;講排場、比闊氣等也會造成大量浪費,擠佔農業生産經營投資空間;一些地方人情名目多、禮金數額大,不少群眾背負沉重的“人情債”,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淳樸和睦的鄰里關係。

  移風易俗,必須革除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近年來,湟源縣申中鄉馬場灣村積極響應鄉黨委號召,突出問題導向,落細落小落實相關政策舉措,村民群眾在婚喪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禮等支出負擔明顯減輕。

  村規民約立起來,移風易俗有章可循。“村規民約立在前,鄉親們婚事喪事全都照章辦事、一律從簡。”馬場灣村黨支部書記李貴明説。村兩委充分徵求村民意見,修改完善“一約四會”制度,把反對喪事大操大辦、薄養厚葬,反對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中,明確婚事簡辦新辦、喪事儉辦的相關規定細則和標準。

  “現在村裏大操大辦、胡吃海喝等陳規陋習不見了,減輕了人情債和經濟負擔,村民們紛紛拍手叫好。”廣大村民群眾積極參與,成為移風易俗舉措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

  建移風易俗文化長廊 ,夯實鄉村治理基礎。今年9月份,我們申請為民服務事項專項資金3萬元,在莫布拉新村新建建一座移風易俗文化長廊,群眾自發在文化長廊搭起小劇場,説鄉音、唱鄉愁、舞鄉情、讚新生活,展現了鄉村文明和鄉村文化新氣象。“文化長廊即是群眾休閒娛樂場所,還能在喪事遮風避雨上派上用場,深得群眾歡迎。”工作隊隊員陳永強説。

  殯葬用品規定明顯減輕了大夥兒的負擔。今年5月份,馬場灣村黨支部申請8000元民生小事資金,用於購置冰棺、帳篷等物品,全村50余戶群眾在辦喪葬事務中得到方便實惠,既節省了開支,又增加鄰里感情,此舉得到群眾一致認可和好評。

  紅白理事會便民又惠民,為群眾減輕婚喪嫁娶負擔。不久前,村內一老人過世,家人找到村紅白理事會組員孔憲貴,商量酒席細節。孔憲貴掏出手機説:“白事酒席有明確標準,菜單你們選一下。”

  告別傳統舊俗的白事,以往的孝服換成了小白花,以更文明節儉的方式悼念故人、遙寄哀思。“相互攀比的風氣下來了,以前,喪事上會給幫忙的每個人答謝價值200元的禮物,紅白理事會與大家商量後取消答謝禮物這項支出,節省開支5000元,大大減輕了負擔”孔憲貴介紹。在紅白理事會的指導和倡議下,現在鄉親們紛紛節儉辦宴席。“人情債少了,人情味更濃了。”村民馬獻虎由衷點讚。

  近年來,湟源縣申中鄉堅持治理創新,探索出一條以文化為紐帶,“一約四會”為支撐的鄉村善治新路徑。推行前溝村“一碗熬飯辦喪事”典型經驗,以愛心超市為依託,為積極倡導執行紅白事儉辦、簡辦的群眾兌換愛心超市物品近百餘件,鼓勵群眾摒棄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用移風易俗快板、歌曲、舞蹈及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村民了解文明新風尚,宣傳除陋習、樹新風等新時尚,效果顯著。移風易俗的春風,正讓申中鄉煥發出文明和諧的新光彩,浸潤到人們的心中。

來源: 湟源縣申中鄉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22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