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湟源縣深化東西部協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市委部署要求,以走在前作表率為牽引,搶抓東西部協作發展機遇,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專科診療水平,着力將湟源縣人民醫院打造成縣域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新標杆,讓群眾獲得感更具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湟源縣人民醫院入圍全國首批“千縣工程”建設名單,連續2年在全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縣級醫院服務能力綜合評價中位居全省前列,先後獲得“全國公立醫院黨建與新文化實踐標杆獎”“市縣醫院學科能力建設獎”“縣域醫共體建設示範獎”等榮譽表彰。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配齊群眾健康“守門人”。一是高位推動強保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級公立醫院發展:堅決扛牢政府辦醫主體責任,將改善人民群眾就醫環境、提升醫療救治水平作為重要民生工程,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聚焦“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借力東西部協作資源優勢,制定《湟源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強化政策保障,細化工作措施,為縣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二是人才引進優環境。縣衛健部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加強與南京六合區溝通對接,組織兩地醫院簽訂《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對口支援西寧市湟源縣人民醫院幫扶協議書》,全面落實“專家帶骨幹”“師父帶徒弟”工作機制,促進縣級公立醫院診療服務提質增效。近年來,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先後選派重症科、骨科、婦科、麻醉科等八批19名專家,採取專題講座、接診患者、教學查房、病例會診、巡迴醫療等方式,對縣人民醫院相應科室進行幫扶,成功引進應用腹腔鏡黏膜下肌瘤套扎術、骨於近端骨折內固定術等26項新技術新療法,有效填補縣域醫療技術空白。三是赴外交流促提升,湟源縣人民醫院充分發揮人才交流優勢,堅持在學習六合理念引入六合智慧、借力六合技術上做文章,從中層管理人員業務骨幹中選派87人,分4批次赴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進修學習,通過“傳幫帶教”形式,開展無創呼吸機救治急性心衰、全髖關節置換、椎體成形術等新業務新技術30余項:進一步提高了醫療隊伍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性。
強化醫療資源供給,織密群眾健康“保障網”。一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955萬元,實施“縣人民醫院住院醫技綜合樓室內外配套工程建設”“湟源縣公共衞生服務補短板五期項目”等東西部協作項目6個。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500萬元,依規購置醫療設備、辦公用品及室外配套設施,加快推進新建住院醫技綜合樓建設。二是抓實醫療設施配備。針對縣級醫療機構技術設施短板弱項,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411萬元,購置64排螺旋CT及DR、DSA、體外震波碎石機、骨密度儀等設備,應用至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骨科、康復科等科室,完成檢測5.5萬餘人次,救治康復900餘人次,不斷豐富醫療衞生機構服務內涵。三是抓細醫療環境優化。聚焦打造集智慧醫療、智慧護理、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為一體的智慧醫院,積極運用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搭建一卡通信息管理平台,建立集中式數據庫,通過費用減免、遠程會診等技術,進一步簡化就診流程、聚合醫療資源,實現縣域醫共體內信息互聯互通,為群眾減免費用80余萬元。
提升綜合診療水平,加固群眾健康“承重墻”。一是聚焦重點專科建設。建成省市級重點專科15個,其中省級重點專科3個、省縣共建臨床特色專科9個、市級重點專科2個、市級特色專科1個。打造國家級基層版胸痛中心,目前已通過省級評審。加快推動卒中救治中心、危重孕産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成功創建“兩專科一中心”,中醫類科研項目實現“零的突破”。二是聚焦醫療技術創新。創新實施心臟支架植入術、血液透析治療、單孔胸腔鏡肺纖維瘤切除術等新技術,入選首批試點醫療機構,在全省率先開展門診支付方式(APG),公立醫院基本藥物使用位居全省二級醫院前列。累計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00余項申報省級“三新”項目48項、科研項目5項,發表論文122篇,獲批省級指導性課題1項。三是聚焦服務水平提質。深化落實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機制創新工作,在新內科綜合樓設置血透室、兒科、婦産科、中心藥房、住院部收費室等8個科室、45間病房、145張床位,每個病房均配備智能化電子對講傳呼系統,增設可調式病床、獨立衞生間、便民扶手等硬體設施,最大程度滿足群眾個性化就醫需求。新建地上、地下停車場,擴增車位至300余個,有效解決群眾就醫“停車難”問題,持續提升群眾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