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在農村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鄉村醫生不僅是醫生,更是村民信任的健康守護者,他們承接着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障重擔,也是中國醫療體系的神經末梢。作為三級醫療體系中最基層的力量,他們不僅能為村民們解決小病小痛、實施及時急救處理等,更能緩解城鎮醫院的就醫壓力,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供基礎支持,是農村“最後一公里”的健康守護者。

在湟源縣東峽鄉下脖項村,有這樣一位醫生,33年來始終堅持扎根基層,默默為父老鄉親們的健康保駕護航,他就是鄉村醫生史永洲。自參加工作以來,史永洲接診和外出行診近5萬人次,他的足跡遍及下脖項村鄉間的每一條小道、每一個角落,村民親切地稱他為“下脖項村的‘120’”。

近日,記者在湟源縣東峽鄉下脖項村見到了史永洲,他身穿標誌性的白大褂,斜挎藥箱,正在匆匆趕往村民家,為高血壓患者上門隨診。一到農戶家,史永洲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詳細了解並記錄患者情況。“這兩天頭暈不暈?你的血壓有點高,一定要記得按時吃藥,有什麼情況隨時給我打電話”。這是史永洲在給患者做健康檢查時的囑咐。史永洲一直堅守在農村醫療衞生第一線,無論颳風下雨,只要病人有需要,他便背起藥箱,隨叫隨到。

為了讓更多村民享受到便捷醫療服務,每次出診史永洲至少要走十幾戶人家。史永洲介紹説:“我們村有264戶978人,4人患有重性精神疾病,146人患有高血壓,26人患有糖尿病,4例肺結核病人已治愈。”史永洲對哪戶有重病,哪戶有慢性病,心裏都有一本賬。

提起史永洲,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村民祁永祖更是對他讚不絕口:“史大夫人很好,不論颳風下雨,還是白天黑夜,只要一個電話打過去,他就會立即上門診療,哪怕是春節家人團聚時,他也沒有清閒過,一直堅守工作崗位,對我們村民很負責,待人也熱情。”
“這麼多年以來,史大夫就像是家裏的親人一樣,只要村民需要,史大夫絕不會推辭,打針吃藥、飲食禁忌全都會交代得很細緻。”村民李增倉深有感觸地説。

史永洲告訴記者,他們家三代從醫,爺爺父親都曾是大隊的“赤腳醫生”,從小受他們的影響勵志成為一名醫生。2000年自湟中衛校中專畢業後,他繼承父親理想和信念,回到家鄉下脖項村衞生室做一名鄉村醫生,踐行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為了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史永洲在工作之餘翻閱醫學書籍,或者利用網絡學習中醫推拿手法,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就會提供服務。自擔任鄉村醫生以來,他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運用擅長的內、外、婦、兒科和中醫針灸,拔罐技術,積極開展疾病救治、健康教育,宣傳和執行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惠民政策,33年如一日守護着老百姓的健康。曾多次被縣衛健局評為“衞生健康工作先進個人”“優秀鄉村醫生”“優秀醫師”等榮譽稱號。他的身影如同一道溫暖的陽光,照亮村民求醫問藥的路,為村民們築起了一道健康的防線。

基層醫療工作任重而道遠,史永洲在他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任勞任怨。憑着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成為群眾最依賴的“家人”。雖然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他33年扎根基層,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默默守護着當地老百姓的健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史永洲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新時代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詮釋了鄉村醫生是老百姓“健康守門人”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