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近年來,西寧市湟源縣堅持“青海所需、江蘇所能,精準對接、雙向互動,深度合作、共贏發展”原則,依託東西部協作,調整優化産業布局,利用東部技術研發挖掘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開發利用,東部市場嫁接西部基地,在新質生産力、數字化管理、優化産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一是借力東部研發,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引領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引進牛心包膜項目。乘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打造生物製造新興産業的東風,借力東西部協作資源優勢,與東部高新企業科凱(南通)生命科學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投資910萬元建設醫用牛心包膜加工項目,探索出“東部研發+西部生産”的新質生産力模式。完成牛心包膜的原材料初加工,賦予湟源牦牛新質生産力,實現産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預計11月中旬建成投産,今年可生産1萬片心包膜,春節前生産2萬片心包膜,産值可達1600萬元。
二是學習東部理念,賦能鄉村振興,自下而上推進數字化三資管理&&建設。聚焦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不到位,造成財務公開“失靈”、財務審批“失時”、程序把關“失守”、監督管理“失察”、體系職能“失位”等問題。通過借鑒學習江蘇省經驗,以“東智西借”+“湟源思考”模式,以“小步慢走”、“小切口”推進的方式在巴燕鄉2個村試點開展湟源縣數字化“三資”管理&&項目。同時積極探索代理記賬工作,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方式,對接申中鄉和波航鄉,開展第三方代理記賬工作。
三是引入東部智慧,打造沙棘産業,聚焦鄉村産業發展力爭沙棘産業試點縣。大力發展“新、優、特、精”特色沙棘産業,堅持“穩定面積、優化品種、更新技術、提質增效、開拓市場”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和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契機,發揮湟源農牧結合區域地理優勢,逐步延伸産業鏈條,輻射打造周邊地區沙棘採摘利用集散地,打響“高原沙棘”沙棘産區及集散地品牌。依託江蘇專業團隊精準分析産業發展配套需求,多渠道爭取優質標準化採摘示範基地、沙棘良種栽培示範基地,沙棘品種改良等項目支持,參考“冬蟲夏草”産業利用模式,探索“農戶採摘+合作社收購+小型企業粗加工+中大型企業精深加工+互聯網營銷”模式,提高市場競爭力,帶動增加農民收入。深化與專業團隊合作,聚焦需求端、場景端、服務端,全力搭建交流對接的橋梁,加快完善以需求為牽引、場景為驅動、服務為保障的科技成果多元轉化機制。
四是圍繞東部市場,推動消費協作,依託地理優勢優化産業結構助力農民增收。以發展“高原特色高效農業”為主,找準“小、特、精、多”的發展路子,發展優質青蠶豆産業,成功闖出了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為打造湟源“日月臻品”金名片注入了強勁動力。湟源縣充分利用典型的“冷涼型”農業氣候資源,立足反季節優勢,充分發揮技術帶頭人、專業合作社能人效應,積極與上海、武漢等東部市場對接,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進糧菜兼用蠶豆新品種,其鮮豆莢因嫩、甜、糯,口感極佳,營養價值高深受東部市場歡迎。2024年,湟源縣以“注重把握品質,做好種植引導,打好市場時間”為抓手,全縣覆膜栽培種植青蠶豆面積600畝,全部簽訂東部市場訂單。湟源縣所産青蠶豆畝産量可達1000公斤以上,按收購價格每公斤2.9元計算,畝産值為3000元以上,畝純收益達1000元-1500元,且青蠶豆比幹籽粒具有種植簡單、收益高的優勢,已成為促進湟源縣農民增收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