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自西寧市湟源縣“揭榜挂帥”工作啟動以來,和平鄉聚焦解決影響制約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難點問題,主動揭榜建項,通過産業幫扶賦能“弱村”發展、幫帶共建助推“以強帶弱”、全鏈條鍛造確保後備“量足質優”,着力夯實工作實效、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聚力“弱村”産業帶動,點燃鄉村振興“助推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總投資848萬元,在和平鄉馬場&村、隆和村和白水村實施和平鄉華石山片區露營地提檔升級項目,着力打造自助野炊、自助燒烤、農家小吃、天幕燒烤、農家草炕饃等餐飲娛樂集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8月27日,已完成項目施工、縣級竣工驗收,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方審計工作。項目建成後可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和“河長制”工作成效,壯大“浪山浪水浪河灘”品牌效應。同時,大幅提升村集體經濟,每個試點村集體經濟收益不少於5萬元,至少提供季節性崗位3個,優先帶動脫貧戶和監測戶等低收入群體就業,輻射帶動“土特産”售賣,促進農戶增收。
聚力強弱村聯建發展,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一是“多村捆綁、産業聯盟”。以“黨建+文化+旅游”為抓手,依託小高陵東西部協作項目推動“強村”與“弱村”産業捆綁發展,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600萬元,着力打造黨員教育培訓區、旅游觀光區、沙灘娛樂區、産業發展區,建立健全鞏固貧困戶脫貧攻堅成果的利益聯結機制。年底將為隆和、小高陵等14個村發放效益分紅金20萬元,推動各“強村”與“弱村”隆和村在共同發展上形成基本成熟機制。二是“以強帶弱、跟班學習”。通過談心談話、徵求意見等方式,篩選隆和村有意願有能力有熱情的2名村幹部到“強村”馬場&村跟班學習,學習馬場&村村幹部在基層黨建、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安全生産等重點工作中的先進經驗和具體做法,力爭把學到的好經驗、好做法,成功‘嫁接’到“弱村”隆和村工作實踐中去。三是“學習觀摩、求取真經”。9月13日,組織“弱村”村“兩委”成員到和平鄉馬家灣水麥輕奢露營基地進行觀摩學習,通過聽取講解、現場參觀、探討交流等,詳細了解馬家灣村和馬場&村在集體經濟運營、鄉村旅游發展和産業發展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模式,為推動本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指方向、拓思路、開方子。
聚力“後備”儲備鍛造,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一是拓寬渠道精選。通過個人自薦、黨員群眾推薦、支委會評議等形式,挖掘出一批致富能人、種植大戶、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等進行重點考察,建立鄉村聯審機制,選拔確定97名後備幹部,同時定期分析研判、動態調整後備人才信息庫,切實做到後備人才人員清、情況明、信息準。二是靶向賦能優育。圍繞基層黨組織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基層治理等內容舉辦培訓班,鼓勵後備幹部積極參加村幹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用好微信平台等網絡渠道,進一步提升後備幹部理論知識儲備和業務水平和實踐本領。截至目前,後備幹部納入學歷素質提升工程共2人,1人赴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金莊社區跟班學習,50餘人已參加縣鄉培訓。三是多崗鍛煉用人。有計劃地將後備幹部派往防汛、防火等急難險阻的工作上去鍛煉,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截至目前,20名後備幹部擔任村級職務,協助參與村級各項事務,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疑難問題的能力。四是依託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契機,在摸清全鄉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大學生底數的情況下,對符合條件大學生逐一進行談心談話,了解本人任職意願,進行屆中調整。今年以來,共摸排全鄉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大學生107人,已完成2名符合條件大學生到村任職村黨組織書記工作,其中1名為村級後備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