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光影青海
政務

西寧湟源: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新路徑

2024-09-09 10:55:01
責任編輯:魚昊 |  作者:湟源縣縣文體旅游局

  本網綜合消息:從享譽省內外的“小北京”到聲名遠揚的湟源排燈,再從飄香河湟的酸辣裏脊到形狀各異的湟源香包等,湟源縣正積極採取一系列舉措,讓這些承載着厚重民族記憶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中綻放出時代芳華。

  近年來,湟源縣依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通過建立多重保護機制、多維傳承機制、多招宣傳機制、多元利用機制,積極探索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新路徑,持續激發民族文化新活力。

  到2024年,全縣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産189項,包括黃河流域資源性項目110項,代表性項目79項。代表性項目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7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64項,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

  為了加強湟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在全面總結非遺保護經驗的基礎上,湟源縣通過落實制度保護,制定湟源縣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了《湟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政策保障制度。同時啟動非遺項目數字化記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數字化搶救性記錄工作,切實提高非遺保護能力和水平。2024年,命名縣級非遺傳承人56名,申報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名、推薦市級非遺工坊3家,完成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和湟源日月山花兒會信息採集工作。

  非遺傳承離不開一代代傳承人的堅持與付出,湟源縣通過建強非遺傳承基地,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培養了一批有能力、有興趣、有專業素養的人參與項目的傳承活動,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全縣有非遺保護示範基地3處、非遺工坊5家、非遺企業14家;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5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20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56人。

  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全方位開展非遺宣傳和保護活動,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持續擦亮“唐蕃古道·日月湟源”名片。以春節、元宵節、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排燈文化旅游節、丹噶爾香包節、臘八節、湟源日月山花兒會展演等重大節日活動為載體,組織非遺企業、傳承人精選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術、傳統美食,通過直播帶貨、好物推介、短視頻宣傳等形式開展非遺展示展銷活動。排燈文化旅游節期間在丹噶爾古城擺放15組大型精品排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湟源厚重的文化底蘊。通過實施“非遺+展示”策略,組織湟源排燈、湟源陳醋、丹噶爾皮繡等非遺項目積極參加省、市舉辦的各類非遺展示展銷活動,展出文創産品200余件,為非遺企業搭建銷售&&,推動非遺産業發展,促進文旅消費。參加全國2024“點亮中國燈”——龍年燈會燈彩迎新春”活動,並赴澳門參加2024年新春賀歲演出暨非遺展示活動,推動非遺走出去。與南京牽手共同舉辦“雙寧”燈會,第一次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的“秦淮花燈”和“湟源排燈”同時展現在湟源丹噶爾古城和江蘇秦淮老門東,讓更多游客和群眾領略兩地厚重的歷史淵源和特色文化旅游資源。

  探索“非遺+産業”新路徑,推動非遺元素與民族手工藝、文化體驗等産業深度融合。爭取湟源排燈、“青海文化記憶工程”湟源陳醋釀造技藝數字化記錄項目和湟源日月山花兒會保護經費72.2萬元,開展項目傳承、保護、研製研發、數字化記錄、宣傳展示、傳承培訓、傳習活動。探索文創産品研發工作,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推出湟源香包精品排燈、皮繡音樂盒,兔子車挂、兔子擺件等100多種文創産品,帶動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打造秀蘭民間針尖手工刺繡坊、湟源剪紙工作室、湟源日月山花兒傳承基地。鼓勵和引導湟源皮繡、陳醋釀造、湟源排燈、嚴釀皮、余甜醅等項目進駐湟源縣丹噶爾古城,為非遺的傳承保護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非遺項目研究宣傳和傳播利用留下了珍貴資料。

  在日月山下、湟水河畔,從歷史中走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時代的朝氣,助力鄉村振興,煥發蓬勃的生氣,更好地滋養社會、惠及民生。未來,湟源將進一步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使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來源: 湟源宣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