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光影青海
政務

西寧湟源:以“三農”綠色生態高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換擋提速

2024-08-26 11:18:17
責任編輯:丁學良 |  作者:湟源宣

        本網綜合消息:近年來,西寧市湟源縣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以深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和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重點示範縣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農業農村生態綠色高效發展新模式,大力推進生態價值轉化、産業綠色發展、機制高效運轉,走出了一條具有湟源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先後被評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示範縣等,“創新特色種養循環模式”入選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堅持生態優先,全力開闢鄉村振興“新路徑”。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産業生態化上做文章、在生態産業化上要活力,積極探索“兩山”轉換實踐路徑,不斷推動生態價值增産、增值、增效,助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聚焦生態産品開發。以建設全省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為契機,建立與江蘇省農科院等專業機構同題共答機制,推動生態産品經營開發。制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探索建立生態産品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等6項機制,督促實施8大類65項生態産業項目,初步實現生態産品信息收儲、動態監測、促進交易、實時追溯等全鏈條服務。立足湟源沙棘資源豐富、沙棘果品質上乘的市場前景,制定沙棘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沙棘良種繁育、採摘基地及冷鏈儲藏等産業項目建設,推動形成“基地+採摘+冷藏運輸+銷售”全産業鏈條,助推“生態果”變“黃金果”,成功獲批創建全省沙棘産業建設示範縣。緊盯生態旅游稟賦。聚力國家級全域旅游示範區創建,以“規劃引領、政府引導、市場引擎”為主要思路,創新“浪河灘2.0微度假”模式,制定《湟源縣“浪河灘”營地健康發展實施意見》,因地制宜、不同主題設計鄉鎮精品“浪河灘”方案,率先探索政府資金“喚醒”閒置資源的新型“浪河灘”模式,充分盤活綠地、水域等自然資源,市場化打造靜房灣、小茶牧場等特色浪河灘基地和嗨KING、車站露營地等精品浪河灘營地10家,建成浪河灘産業規模化、系統化標杆的馬家灣“蘇青協作鄉村振興示範村”。2023年接待游客18.8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278萬元,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旅游開發共贏共促。深挖生態資源潛力。針對集中養殖區利用率不高、效果發揮不明顯等問題,探索推進人畜分離、草畜平衡的生態養殖新模式,謀劃推出“鞏固提升一批、盤活利用一批、另起爐灶一批、集中入駐一批”的養殖小區提質增效新路徑,在全省率先推行草原有償流轉制度,推動實現生態保護和強村富農共贏局面。同時,主動服務和融入全省綠色算力産業發展,以大華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為突破點,引進浙江火電、江蘇羲源集團等優秀東部企業來源投資新能源項目,98MW分散式風力發電項目有序推進,全省首個獨立儲能項目按期落地湟源並開工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産業體系逐步完善。

        踐行綠色發展,着力打造鄉村振興“強引擎”。立足縣域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着力培育體現湟源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持續推動鄉村産業綠色化、優質化、標準化、品牌化,全力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重點示範縣建設,不斷激發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內生動力。堅持項目驅動。積極向上爭項目、跑資金,到東部地區參觀學習、招商引資,精心謀劃、推進落實總投資6.75億元的茶馬互市交易港、日月鄉牦牛産業強鎮、牦牛藏羊産業集群等重點農業項目,成功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重點示範縣。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繪製牦牛全産業鏈招商圖譜,引進年産值9000萬元、利稅1300萬元的醫用牛心包膜加工項目,綠色有機農畜産業集群加快構建。致力平台建設。針對農畜産業發展分散、精深加工不足、産銷融合不夠等制約問題,堅持從源頭破題,瞄準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精深加工發展方向,整合協作資金和銜接資金7526萬元,投建鄉村振興産業孵化園(東西部協作産業園),引進喬穆傑瑪等5家優秀企業,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産品精深加工産業向規模化、聚集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同時,以大數據為核心有機整合牛羊活畜生産交易信息、物流、資源等要素,打造運營全省首個“茶馬互市”産業鏈數字化平台,成功入網工信部牦牛藏羊全産業鏈互聯網服務平台,形成全産業鏈數字化運行可推廣、能複製的湟源模式。深化品牌效益。堅持把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對接江蘇農科院等文旅、農業專家“智囊團”,對品牌深化開方把脈,強力打造“河湟田源·日月臻品”區域公共品牌。“湟源胡蘿蔔”通過新技術推廣運用實現由弱到強的華麗轉變,南京特色蔬菜菊花腦、黃心芹在湟源試種成功,組織認證“樹莓果汁”等生態食材産品7個,日月鄉青蒜苗成功納入第二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申中鄉獲評中國生態食材之鄉,“南京味道”馬牙蠶豆走向東部市場,“日月臻品”品牌體系及內涵日趨豐富。同時,充分發揮“政府搭&、市場運營”機製作用,創新“東部市場+湟源基地”運營模式,開發全縣統一消費幫扶APP,推動設立“湟源臻品”六合體驗實體店,持續擦亮“河湟田源·日月臻品”名片,2023年消費幫扶銷售額達2.1億元。

        健全高效機制,聚力打通鄉村振興“阻塞梗”。堅持以效為先,圍繞制約鄉村産業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難點、卡點問題,突出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制度機制健全完善上下功夫,不斷夯實鄉村基層基礎,為鄉村全面振興添活力增動力。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聚力以小切口解決農村大問題、小項目撬動農業大發展,緊盯鄉村項目缺乏規劃引領、整合難度大等現實問題,梳理完善“規劃引領,高標準農田管護運營”等14項具有湟源思考的富農産業融合發展改革創新機制,成功入選全省唯一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縣。整合4393萬元各級各類資金,以實現鄉村兩級規劃編制全覆蓋為引領,以實施年度鄉村産業發展、數字鄉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改善鄉村治理等領域22項具體項目為支撐,在東峽鄉開展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緊扣農文旅特色,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持續推進美化“十里杏花通道”,大力發展棠梨茶等特色産業,加大馬牙蠶豆種植推廣力度,成功打造車站露營地,累計帶動226名農戶就近就業人均增收4000元,2023年東峽鄉村集體經濟收入148萬元,同比增長38.7%。持續深化農村土地改革。聚焦“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這一農村改革主線,按照“典型引路、由點及面”的工作方法,結合第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探索完善宅基地取得、利用、流轉、退出、遺留問題處理等全閉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湟源縣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辦法(試行)》等11項管理制度,成功建成全省首個宅基地管理平台,逐步破解底數不清選址難、多頭管理審批難、土地違法查處難等問題。同時,積極審慎穩妥有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制定印發全省首個入市試點工作方案,建立入市實施細則、收益分配使用辦法等5項制度,開展入市土地摸底,規範入市流程,明確收益分配,2023年全省首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交易,有效解決鄉村産業用地難題。探索開展強村富農改革機制。緊盯鄉村“無錢可用,有錢不敢用”“謀民生短板易、謀産業發展難”等突出問題,創新建立“固定收益”助脫貧村,“柔性收益”扶困難村(易地搬遷村等)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借力“飛地經濟”經驗,探索推進共同持資産、部門管經營、收益歸村集體的“三權”分置資産改革機制,大力推進宜村則村、宜鄉則鄉、宜縣則縣的“三宜”産業發展思路,做優強村招募庫、固定收益庫、柔性收益庫,2023年,全縣村集體收入同比增長50.0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

來源: 湟源縣委辦公室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9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