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劑子、反復拉扯抻拽……一碗麵香四溢的青海拉麵,喚醒了初秋的化隆。8月26日,走進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中心廣場,“千人共享幸福面”的活動現場人山人海,來往游客絡繹不絕。
青綠的香菜和蔥花鋪在熱氣騰騰的拉麵上,一筷子下去嚼勁十足,香氣四溢,吃上一口,口感爽滑筋道,令人讚不絕口。
“趕在化隆縣慶前一晚趕回家為家鄉慶生,這口面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味道。”在上海工作的韓良在縣慶之際趕回家,一口拉麵讓思鄉心切的他得到了慰藉。
對所有化隆人來説,這碗拉麵,意義非凡。對所有在外的化隆人來説,看到青海拉麵店的那一刻,就如同回到了家。目前,共有11.31萬名化隆籍拉麵人在全國337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麵店1.8萬家,實現年總産值近135億元,被國家9部委確定為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全國90個試點縣之一。在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現場吃到的拉麵,飽含着化隆縣各族群眾對拉麵的特殊感情,也滿載着“拉麵之鄉”的大産業再次出發新征程的希望。
化隆縣地方品牌産業培育促進局局長趙政告訴記者,此次“千人共享幸福面”活動共召集了20個品牌店,組織60余名面匠,10個服務員,抽調28名幹部,在化隆縣巴燕鎮和群科新區免費為群眾提供牛肉拉麵27000余碗。
小小的一碗拉麵,拉動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也拉近着鄰里心和民族情。
這碗拉麵是一碗就業面和生態面,它讓化隆大山溝的十幾萬人融入到一條拉麵産業鏈上,通過這碗麵走出大山、脫貧致富。也是這一碗拉麵,把化隆不同民族的上萬個家庭連在一起,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加深了與全國各地各族人民的感情。
拉麵工匠韓玉龍如今已是黃河綠洲生態園拉麵部的經理,他從事拉麵行業已有20餘年,來到化隆縣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的現場,回憶起他的拉麵創業史,韓玉龍不禁感慨萬千。他曾在青洽會上把一團面拉出1024根,全國至今無人能超越。他首創將拉麵穿出針眼,並且一次性能穿46根。這些成就,都讓化隆的拉麵人被更多人熟知,這裡的拉麵産業也因此被給予更多關注。
“作為一名拉麵工匠,拉麵産業要發揮勞模精神,更要將民族團結牢記於心,拉好這一碗‘幸福面’。”韓玉龍坦言。
這些年來,化隆拉麵人積極融入全國各地,和各地群眾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結美滿姻緣的事例數不勝數。在這一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各地群眾有機會了解海東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加深了海東人民與各地人民的感情。
如今,化隆縣有青海“拉麵之鄉”的美譽,化隆拉麵技藝是青海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拉麵經濟”成為化隆的支柱産業,也是脫貧的重要動力。經過30年培育和發展,化隆拉麵創出了“群眾首創、政府扶持、市場發展、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的新路子。(記者 趙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