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近年來,湟源縣東峽鄉聚焦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民心,通過打造多元化宣講主體、菜單化宣講內容、分眾化宣講層次的宣講模式,創新設立“小馬扎”宣講隊,用群眾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語言讓黨的聲音春風化雨、聲聲入心。
開闢“宣講陣地”,打造一條通道。東峽鄉不斷鞏固提升傳統陣地,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農家書屋等陣地相結合,發揮休閒涼亭、文化廣場、樹陰涼地等場所作用,利用村民農閒時間,帶着小馬扎、身穿紅馬甲,活躍在田間地頭、文化廣場、村頭巷尾等地,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政策宣講“微課堂”搬到群眾身邊。既讓百姓講,鼓勵老百姓走上宣講舞&,讓百姓自己成為宣講的主角;又要講百姓,講述發生在老百姓自己和身邊人的美好生活故事,搭建起了主流文化價值共建共享的社會平台,打破了以往高大上的宣講方法,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柴米油鹽”“茶余飯後”,實現了宣講“零距離”。
開出“宣講良方”,奏響一路春歌。一段段富有哲理的理論金句,一個個溫暖人心的民生故事,一面面感人肺腑的模範旗幟,從“上接天線”,到“下冒熱氣”,從“身邊故事”到“微言大義”,從“坐而論道”到“躬身實踐”……近年來,東峽鄉深耕“小馬扎”理論宣講品牌,把“為民”與“創新”作為做好理論宣講的不竭動力,通過多形式、多主題、多領域的宣講,圍繞在東峽發生的艱苦奮鬥、創新創業、發展變化等故事,打通基層理論宣講“最後一公里”,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宣講內容上,東峽鄉堅持從地方特色、群眾需求、工作需要出發,分類定制“宣講菜單”,借助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幹部群眾思想上認同、行動上跟隨。
制定“宣講菜單”,講好東峽故事。根據不同受眾群體,採取不同宣講方式,切實以隊伍建設和人才支撐推動宣傳思想和文明實踐工作創新發展。宣講隊伍除了各自擅長領域的宣講,還要結合鄉級重點項目及中心工作做政策解讀和故事分享的宣講。做到重點工作落地在哪個村,哪個村就有宣講團的身影;中心工作推進到哪個村,哪個村就能聽見政策的好聲音。這種來自群眾身邊的講師,宣講更傳神,更便於群眾接受,用群眾自己的方式傳播了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