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光影青海
政務

西寧城西:“指尖”上的非遺技藝 “繡”出美好生活新圖景

2024-07-09 18:09:34
責任編輯:丁學良 |  作者:城西宣

        “我們老了,出去打工也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掙不到幾個錢也照顧不上孫子,現在特別好,大家在這個青繡坊裏一天説着唱着,針線做著,大錢掙不上,掙一些小錢,可以給孫子買些小零嘴吃……”城西區劉家寨村古寨青繡坊繡娘謝增蘭説道。

        2020年9月12日,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劉家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暨“古寨古法青繡坊”正式掛牌。青繡坊結合實際,以創新非遺傳承人認定方式,帶動周邊村民共43名繡娘參與其中,年銷售産品3000余件,産值6萬餘元。劉家寨村依託青繡坊這一平台,不斷加強對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的督促、指導和幫助,培養了一支傳承人骨幹隊伍,對個別生活困難的繡娘給予應有的關心和幫助,努力調動她們的積極性,讓非遺人才發展有舞&。學到指尖上的“手藝”,吃上指尖上的“刺繡飯”,共同“繡”出一幅美好生活新圖景!

        走進城西區劉家寨村古寨古法青繡坊,景宗梅老師正在指導繡娘們製作香包,扭布擰線,十分鐘左右,一個精美的造型就躍然布上、栩栩如生。景宗梅感慨地説:“這樣做既簡單又逼真,我一天能做幾十個。”

        景宗梅是西寧市城西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河湟刺繡傳承人,今年66歲的她,擅長花樣創新和針法教授。在青繡房裏,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給繡娘們傳授針法技藝。“我的刺繡技藝承教於我的母親,現在我將自己的技藝又傳承給了女兒,在繡坊裏,我指導大家技藝手法,當我們的作品得到認可,繡娘們都非常的高興,我希望通過我們大家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這一項非遺手藝。”景宗梅説道。

        在劉家寨村的青繡坊裏,繡娘們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一聲“來活了”,大家就聚集在一起,飛針走線。到了需要回家做飯、接孫子的時間,順帶拿回去一些需要的小配件,回家繡,做完交回,領的是計件工資。一批訂單下來,繡娘們能拿到幾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報酬。

        謝增蘭和青繡坊的其他繡娘們萬萬沒有想到,“繡娘”們飛針走線繡出栩栩如生的鯉魚荷包、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種類繁多的文創等産品,讓大家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從曾經的“指尖技藝”變身助力鄉村振興的“指尖經濟”。同時,在刺繡過程中,結下深厚情誼,彰顯了鄉村文明新氣象。

        “我們會吸收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擴大規模,增加我們的品種。我也希望今後有條件、有資金、有機會的話,帶我們的繡娘到其他地方參觀學習,把好的手藝學過來,把老手藝變成自己的新生活,讓繡娘們過上更好的幸福生活。”城西區劉家寨村古寨青繡坊負責人袁文芳説道。

        來自山東的游客李女士帶着家人在唐道·637逛街時,在特色商品店裏,購買了許多精緻的青繡産品。她高興地説:“不知道回去帶什麼好,我上網搜到青繡是咱們當地的非遺産品,産品精緻,送人意義也比較好,今天特意來買,果然名不虛傳,西寧不僅環境優美,這裡的非遺産品更美,我要發朋友圈讓家人和更多朋友知道。”

        為了讓青繡這一指尖技藝帶動旅游産業,城西區劉家寨村積極探索“青繡坊+”模式,以觀摩、體驗、直播帶貨等多種形式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參與和購買,不斷擴大非遺文創産品的影響力和産能,讓西區特色的非遺文化、非遺産品被更多人所熟知。

        “我們將以各類活動為載體,緊扣群眾增收主線,挖掘青繡非遺這一文化瑰寶,不斷在新技術上下功夫、在新工藝上求突破、在新模式上出實招,激勵選拔一批青繡人才,激發廣大婦女創新創造活力,讓非遺文化産品成為推進文化西區、鄉村振興的‘新秀’。”城西區劉家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寶貴高興地説。

來源: 城西區委宣傳部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17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