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阿什努鄉的放羊娃,是數十萬走出大山外出創業的拉麵人之一,也是愛好文學的業餘詩人,但如今卻是一名人民調解員。
他,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學習,甚至沒有太高的學歷,但是經他調解的案件,卻能夠得到當事人的一致認同。
他,就是化隆縣人民法院人民調解員馬乙拉四。
化隆縣是全國有名的“拉麵之鄉”,但多年前這裡卻是一個深度貧困縣。20世紀80年代末,不甘落後的第一代化隆拉麵人背起行囊,靠一張爐子、幾張桌子,做起了拉麵生意。如今,化隆籍拉麵人開的拉麵店已經達到1.8萬家,從業人員達11萬人,遍及全國270多個城市及海外11個國家和地區。
隨着拉麵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與拉麵人相關的一系列家庭矛盾、社會矛盾、經濟糾紛等問題層出不窮。但是因為拉麵人大多處於外地,而矛盾卻大部分存在於拉麵人之間,過去化隆縣所有法庭都會接收拉麵人的案件,但是由於其特殊的因素,處理起來會有一定的限制。
2022年7月15日,化隆縣人民法院“拉麵巡迴法庭”掛牌成立,將全縣所有涉拉麵人的案件統一集中處理,在為拉麵人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的同時,也為拉麵行業構建了一條糾紛化解“專線”。
馬乙拉四齣生於化隆縣阿什努鄉若蘭村,小時候他經常在山上牧羊,小小的村莊被高高的卡力崗山與外界隔斷。18歲那年,馬乙拉四跟隨同鄉人一起離開大山,在上海市的一家拉麵店當起了學徒。大城市的繁華與深山的貧瘠形成的強烈反差,喚起了他向前奮鬥的激情。從此,在閒暇時間裏,他開始奮發學習。
“那時候,有些老鄉之間發生了矛盾,我會主動去幫他們化解。”馬乙拉四説,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更加了解拉麵人之間容易發生糾紛的地方,做起調解員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2022年,馬乙拉四將自己的拉麵店承包給外甥後回到了家鄉,之後便被化隆縣人民法院“拉麵巡迴法庭”聘為特邀調解員。從此,馬乙拉四手機上拉麵店的收款信息沒有再響起,家裏的書架上卻多了許多法律讀本。
馬乙拉四&&,成為調解員之前,他自己也是一個拉麵人,所以更能體會到一個專為拉麵人服務的法律機構對大家的意義,而拉麵巡迴法庭的成立,順應了拉麵人的迫切需求,體現了人民司法為人民的要求。
在一起拉麵人名譽侵權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對涉案事宜的意見分歧較大,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訴至法院。原告是北京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馬某某,該公司是一家經營餐飲食品、提供餐飲服務的企業。原告馬某某收到被告馬某的微信,質疑馬某某公司供應的産品“某某雞肉”是否符合行業要求。經馬某某解釋,馬某不予認可,將兩人的聊天記錄發至微信朋友圈,且與其他視頻拼接,錄製不實視頻後轉發給了第三人。
鋻於案件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拉麵巡迴法庭”法官組織召開案情分析會,對此案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警示意義做了充分合理的評估。此後,將該案委託給馬乙拉四調解。
因雙方當事人都在外地,馬乙拉四多次通過電話了解案情,並在充分溝通了解的基礎上,為雙方當事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運用“雲解紛”平台展開在線調解。在“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調解員”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化解了這起跨區域的名譽侵權糾紛,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的目標。
馬乙拉四告訴記者,在調解的過程中,他會認真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結合表面現象和內心真實想法,歸納案件的爭議焦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普之以法,通過細緻入微的調解工作,盡最大可能減少當事人的訴累,節約訴訟成本,使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生産生活中去。
“情感在調解中融合,矛盾在調解中解決,和諧在調解中構築。”這是馬乙拉四作為一名“拉麵巡迴法庭”調解員不懈追求和奮鬥的目標,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傳遞法治力量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