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10月21日電(卡婭梅朵)秋日的高原,空氣中透着絲絲涼意。10月21日,在青海省海東市體育中心,卻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首屆全國拉麵技能大賽正在這裡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和面、揉面、拉麵、煮麵……麵糰在拉麵師的手中經過反復揉搓、拉撐,回折再拉撐,上下抖動幾次,就變成了一根根柔韌綿長、粗細均勻的麵條。千錘百煉成絕技,競技場上顯匠心。比賽現場,來自全國71支代表隊的200余名選手各展身手,以賽會友、切磋技藝。

圖為首屆全國拉麵技能大賽現場。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已參加過兩次青海省拉麵行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馬超,今年作為青海省第三代表隊的領隊,來到了首屆全國拉麵技能大賽的賽場。在他看來,此次大賽是更為廣闊的競技舞&,也是交流技術、提升技能的全新窗口。
今年27歲的馬超,是個名副其實的“拉三代”。拉麵製作這一手藝從他的爺爺馬宗元到父親馬維明再到他,祖孫三代人共同見證了青海拉麵四十多年的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海拉麵人為了擺脫貧困走出大山,到東部沿海城市開起了拉麵館,親幫親、鄰幫鄰,用一碗“青海拉麵”,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創造了“拉麵經濟”的奇蹟。

比賽現場,參賽選手正在揉面。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在馬超的記憶裏,大部分的童年時光都是在拉麵館裏度過的。“小時候一放學,我就會到店裏幫家裏人幹活,到了周末依然如此。看著家人們都在為更好的生活而打拼,我就覺得自己應該盡一份力。”兒時的耳濡目染,讓馬超感受到了拉麵給全家生活帶來的生動變化,也深刻影響着馬超的成長軌跡。
第一代拉麵人苦幹創業讓拉麵形成規模,第二代拉麵人讓拉麵店在全國落地開花,如今,在城市中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拉麵人,已不再滿足於做好一碗拉麵,而是希望通過不斷技術與理念創新,推動拉麵産業做大做強。
2016年,剛從學校畢業的馬超從父親手裏接過了拉麵“接力棒”。“父輩們開辦拉麵店在管理上比較落後,也缺少品牌意識,沒有形成産業化發展的概念。”馬超接手公司後,便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積極打造“四千年喇家拉麵”品牌,統一標準、連鎖經營,同時借助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東風”,不斷擴大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參賽選手現場展示拉麵技藝。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在得知要舉辦首屆全國拉麵技能大賽後,我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我希望能通過這次比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也想借助這一平台,加強與其他省份拉麵從業者的溝通,學習他們的先進理念與做法。”馬超説。
近年來,青海省總工會相繼在多省市舉辦省際拉麵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在省內連續舉辦四屆拉麵技能大賽,持續提高拉麵産業的社會影響力,提振拉麵産業從業人員的信心,也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市場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青海拉麵在全國337個城市擁有店面3.26萬家,佔據全國拉麵市場店面總數的50%。從業人數達19.3萬人,生産經營性收入近200億元,行業利潤、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賽選手現場展示拉麵技藝。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作為青海拉麵産業的重要培育發展地,近年來,被譽為“拉麵之鄉”的海東市持續在基礎設施、品牌營銷、金融服務、教育培訓、監管授權五個方面加大探索發展力度,使“青海拉麵”區域公用品牌日臻成熟。
“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促進群眾增收為目標,以全産業鏈培育為主線,深入挖掘拉麵産業文化內涵,加快政策扶持、資源整合、體系建設、品牌培育,不斷推進青海拉麵産業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推動青海拉麵産業健康有序發展。”海東市地方品牌産業培育促進局局長陳建宏説。
待熱騰騰的麵條煮熟出鍋,舀一勺清澈的肉湯,放幾塊牛肉和蘿蔔,撒上蒜苗香菜,澆上鮮香的辣椒油,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拉麵製作完成。參賽選手們把面端到了評委的面前,滿懷期待。

製作完成的拉麵。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據悉,此次大賽以“提升技能水平 發展拉麵産業”為主題,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青海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中國烹飪協會共同主辦,青海省總工會、海東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大賽共設置手工拉麵基本功、拉麵調湯和拉麵成品三個項目。經過角逐,獲得拉麵成品項目前三名的選手,由中國烹飪協會授予“全國拉麵技術能手”稱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