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南州,無論是置身城鎮街道,還是地處農村牧區,最強烈的感受莫過於道路交通的巨變。如今,從州府所在地共和縣恰卜恰到省城西寧,或是從恰卜恰到貴德、貴南、興海、同德等地,均已納入“兩小時公路經濟圈”。
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海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交通運輸工作,明確提出:圍繞“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的發展要求,着力投資和質量管理“兩輪驅動”,形成以國省道為主骨架、以州級幹線為主線、以農村公路為輔線的對外連接周邊省州、對內暢通城鄉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形成方便快捷的區域“大交通”格局。
立體交通骨架鋪就發展大格局
1953年建政時,海南州僅有一條長90公里的簡易公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州境內公路建設本着“一般恢復,重點發展”的方針,到1956年,實現州境內縣縣通公路。此後,按照“依靠地方,依靠群眾,以普及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交通建設總方針,全黨全民大辦交通。
1978年以後,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變。海南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分別為1.27億元、2.7億元、12億元、22.51億元、181.5億元和182.3億元。
“十三五”全州交通固定資産投資182.3億元,是“八五”時期的143.54倍。截至2022年底全州公路總里程13571公里,是1959年的8.9倍,公路網密度由8.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加到30.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提升258%。
“十四五”規劃實施兩年來,僅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9.59億元,交通運輸持續投資拉動,2021年和2022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産投資20.98億元,有力支撐了鄉村振興。與此同時,高等級公路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共茶、共玉、扎倒、西久、西麗、京藏高速公路在州境內相連相接,共和機場連接線已基本建成,形成了以國省幹線為主骨架,農村公路為脈絡的公路網,為泛共和盆地崛起提供了交通運輸保障。
從1998年到2022年,是海南州交通運輸事業經歷改革開放,推進交通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時代。海南交通人牢固樹立“經濟要發展,交通必先行”的意識,傳承弘揚“兩路”精神,圍繞交通發展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勇於擔當、紮實苦幹,自治州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快、投資大、質量好、等級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截至2022年底,全州公路總里程13571公里,全州36個鄉鎮、426個建制村道路通暢率均達到100%。基本形成了州通高速、縣通二級、鄉通油路、村通暢的路網結構。
交通基礎設施的日趨完善,有效支撐了自治州現代生態農牧業、新型清潔能源産業、高原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助力高質量發展
海南州自然環境惡劣,尤其是南部一帶,山大溝深,溝壑縱橫,人們深受交通阻隔之苦。
改革開放後,海南州全力以赴發展農村公路,實現了縣城由幹線公路連接,鄉鎮、行政村和寺院等由總計8463公里的縣、鄉、村專用道連接,阡陌交通已成為現實。同時,還做到有路必養,使全州農牧區交通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2000年以後,迎着西部大開發的春風,海南州將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服務“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大事來抓,使農村公路建設步入發展的重要時期。
2000年至2012年,全州共安排實施農村公路989項,累計新改建公路總里程8723公里,以州府恰卜恰為中心,連通青藏線、青康線、西久線的區域交通樞紐不斷完善。
公路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相應增加了就業機會,每年由公路建設産生的直接人工工資達1110萬元,帶動了農畜産品加工、資源開發、運輸、旅游、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對全州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農村公路的建設,極大改善了涉藏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的觀念深入人心。一條條公路的開通,使沿線人民群眾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促進了經濟建設,推動了社會進步。
特別是一批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不僅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促進了資源開發,改善了投資環境,而且對商業、旅游業、服務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呈現出較強的拉動效應。
交通運輸服務保障發展騰飛路
解放初期,海南州交通運輸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運力嚴重不足,海南州人民群眾的運輸往來處於肩挑、背扛、畜馱的落後狀態。
海南州解放時,全州無一輛完好汽車,到1952年,全州僅有客貨汽車17輛,到1981年,全州民用汽車保有量不到500輛,嚴重制約工農業生産的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州府恰卜恰鎮至西寧班線跑的是青海湖和駝鈴客車,時速20公里左右,翻山越嶺整整得走多半天,每兩天只有一個班次。
90年代初期,宇通、金龍、亞星客車取代了青海湖客車,時速提高到40公里左右,4個小時可到達,每天有兩三個班次。
如今,帶空調、有可調式座椅的各類豪華中巴,時速達到80公里左右,單程兩小時即可到達,每天有30多個班次。
城鎮公交、出租車從無到有已輻射全州各縣重點城鎮,基本建成了以恰卜恰為中心的海南地區道路客運網絡,實現了“2小時交通圈”,基本滿足了農牧民群眾的出行需求。
截至2022年,全州擁有道路客貨營運車輛5823輛。在公路運輸快速發展的同時,海南州水運發展也蓬勃興起。起步於1990年,逐步成熟於1995年,到2022年水路運輸得到長足發展,結束了海南州無現代水運交通的歷史。全州(除青海湖)12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49公里通航水域建成客運碼頭9個,水運企業3家,船舶22艘391客位,2支水上救援隊伍。
海南州道路運輸能力和水平變化,不僅折射出昔日出行的艱辛,而且更能從中體會到今日交通的便捷。改革開放初期,受公路條件等因素限制,海南州道路客運基本保障了國道主幹線和各縣城的運輸需求,全州約有客運班線12條,營運里程約2000公里。到2022年底,全州運營州、縣際客運班線56條、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5條,36個鄉鎮、具備條件的421個建制村通客車,佔比分別達到100%和98.83%。
70年來,一條條公路穿行於峻嶺山谷中,由國省幹線公路與星羅棋佈的縣鄉村公路共同編織了海南州發展的交通脈絡,猶如一條條迎風而起的哈達,連接黃河兩岸,為海南各族人民群眾帶來了吉祥和安康。(記者 許祥虎 通訊員 楊生君)
圖片攝影/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