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西部支援”的專項工程的大背景下,三千里之外的江蘇省徐州市和“三江源”腹地的興海縣牽起手來。
近年來,徐州援青指揮部緊緊圍繞興海縣教育發展的需求,優化援青教師人才選派結構,不斷完善“組團式”教育支援機制,持續深化對口支援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興海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迄今為止,徐州市委組織部、徐州教育局連續先後選派四批教師——30多人次支援興海的教育教學工作。
謀教育共進,續寫興海教育新篇章
長期以來,興海縣受自然條件、氣候條件、交通條件等影響,面臨着發展不足的問題,而教育薄弱成為發展的最大制約。
“高原缺氧,稀薄的空氣讓呼吸成為日常的挑戰,頭痛、氣喘、乏力,缺氧的痛苦仿佛劍割心頭。然而,正是這種嚴酷的環境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呼吸的機會,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江蘇援青幹部、興海縣民族高級中學挂職副校長劉帥回憶起援青的生活。
劉帥是徐州銅山區大許中學的一位優秀青年數學教師。2020年9月,在圓滿完成第一年援青支教任務後,他又説服殷切期盼的妻兒,留下來繼續進行支教。他説,這是為了兌現他帶領學校第一屆高三畢業生步入大學的承諾。
第二年高三開始後,劉帥老師通過近8年高考文、理科數學16套試卷,通過大量數據、壓軸題的拆解和剖析,深入淺出地運用策略解題。結合高中生的特點,總結出數學兩個度——“速度”“準度”,讓學生準度優先,速度保證,更要考慮得分“效率”,讓學生重拾數學的自信,通過三個定律和一個故事,喚醒孩子努力拼搏的意識。
為了把江蘇先進的教學經驗傳授給當地老師,他成立了數學教研組,引入徐州成熟的“學講模式”,推行數學課堂改革。他還利用課餘時間編制適合當地學生的教案、學案。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當地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取得明顯進步。
近年來,徐州援興教師都能夠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覺,處處維護民族團結的大局。嚴格自律,克服困難,傾心幫扶,因材施教,譜寫了一曲無私奉獻的援青支教之歌。他們的到來,幫助了興海教育系統完善了教育管理制度,加快了興海教育系統學科課程建設的速度,穩步推進了中小學新課程改革進程,給興海教育注入了一股股新鮮的血液,向大家展示了徐州援興教師可貴的精神風貌。
興海縣民族高級中學挂職副校長姬振興,2019年赴興海縣支教,支教期間成立名師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體系,制訂適合興海教科研發展的新模式,獲得州級優秀支教教師稱號和語文優質課一等獎。
沈剛是江蘇省豐縣中學的一名化學老師,2020年9月,他報名來到興海縣民族高級中學支教。為了提高圖書館管理水平,他對高一學生進行圖書借閱、歸還等程序培訓,培訓學生電子化閱覽室使用程序,使電子化閱覽室正常開放。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他還組織開展了“閱讀筆記”“讀書心得”展,並評選出“校十佳閱讀之星”。
先後開設示範課《離子鍵》《物質的量》等。創建了師徒結對“青藍工程”,開展集體備課,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體系。2021年獲“優秀支教教師”稱號,先後獲得縣、州級化學優質課一等獎。
強人才建設,變“輸血”為“造血”
2017年,江蘇徐州“組團式”援教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先後四批選派出優秀人才30餘人次,所有援青教師都是帶着初心使命和蘇青兩地人民的期待到興海縣支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興海縣教師短缺的問題,促進了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推動了興海縣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支教期間,他們都能緊緊圍繞學校教學改革、師資建設、特色打造、理念提升等現實需求、深入調研、了解情況,全面掌握受援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在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全體援青教師因人制宜,思考教育教學方法,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導教學工作。他們以受援學校為家,與當地農牧民子女朝夕相處,為改變他們的命運嘔心瀝血,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點讚”。
2019年,在江蘇支教教師李作勇和劉帥提議下,興海縣民族高級中學率先組建數學教研組,解決了新聘教師教學經驗匱乏、課堂駕馭能力弱等問題,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的帶頭和示範作用,既能凝聚集體智慧,又能讓新教師在教研組中得到歷練。通過一學期的嘗試,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績,在2020年3月,集體備課組全面推開,成立11個學科組,統一了教學進步,提升了全體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向心力。
每一個殘星相伴的黎明,每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都有徐州支教教師們孤獨的身影相伴。
為了表彰徐州援興教師的辛勤付出,2020年興海縣委組織部授予“首屆優秀援興團隊”稱號。
援青教師猶如一股暖流,以課堂為載體,深厚的教學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滋潤雪域高原孩子心田,利用自己淵博的學識、紮實的技能,闡述着一名援青的含義和無法逾越的情懷,引領着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為興海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