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高原之舟”再添牛勁-新華網
新聞
2023 06/13 15:39:37
來源:瞭望

瞭望丨“高原之舟”再添牛勁

字體:

  來源:2023-06-09 瞭望 2023年第24期

  ◇“大通牦牛”改良後代在青海省內外已達180余萬頭,帶動農牧民增收超過14億元

  ◇“阿什旦牦牛”可圈養舍飼,易增重、不掉膘,解決了牦牛養殖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效益低風險高的問題,實現了牦牛肉四季均衡供給,確保牧民收入穩定

  ◇“牛好,牛肉乾就好,産品附加值高”。才項所在的牦牛肉乾加工廠,去年實現收益分紅24萬元,助力2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文丨新華社記者 李寧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的“大通牦牛”(2022年3月16日攝) 李寧攝/本刊

  5月初,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牦牛繁育中心”)的草場上,數百頭“大通牦牛”或低頭啃食草料,或挺身昂首巡視周邊領地。

  “這些牦牛早就被預訂了。”牦牛繁育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景建武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青海省內各地區農牧民將所需種牛數上報所在鄉鎮,由鄉鎮與牦牛繁育中心對接購買。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色物種,被譽為“高原之舟”,與牧民的生産生活緊密相關。作為我國牦牛主産區,青海目前有存欄牦牛約600萬頭,佔全國總量的38%。近年來,青海堅持科技興牧,持續推進牦牛品種復壯、改良,讓新技術、新品種助力牦牛産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牧民群眾增收致富。

  科技支撐改良復壯

  過去一段時期,青海家養牦牛曾出現體形瘦小、抗病性差、死亡率高、出肉量下降等品種退化問題,牦牛産業高質量發展面臨挑戰。

  “打好牦牛種業翻身仗,必須以科技為支撐。”景建武説,為改良復壯青海牦牛,牦牛繁育中心一方面依靠豐富的繁育經驗,總結前輩接犢育幼的驗方和偏方,結合實踐經驗消化為自身技術知識;另一方面同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開展科研合作,引進學習先進人工育種技術,共同繁育牦牛新品種。

  2004年,該中心人工培育出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具有野性大、發育快、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繁殖力強等特點,能夠適應高寒生態環境、遺傳性能穩定。

  目前,牦牛繁育中心已累計向青海省39個縣推廣“大通牦牛”種公牛近3萬頭,並輻射到新疆、西藏、四川、甘肅等牦牛産區;“大通牦牛”改良後代在青海省內外已達180余萬頭,帶動農牧民增收超過14億元。

  青海省烏蘭縣察汗諾村牧民龍生林告訴記者,他家利用“大通牦牛”改良後的牛犢,出生後很短時間內就能站立,不易生病,後期發育快,體重比當地同齡家牦牛平均高出15%。

  2019年,牦牛繁育中心又繁育出新品種“阿什旦牦牛”,蘊含着更大的經濟價值。

  青藏高原有長達7個月的枯草期,牦牛在此期間掉膘嚴重,飼養效率低,影響出欄。牦牛肉也會出現季節性斷供,影響牧民收入。

  牦牛繁育中心副主任陳清文告訴記者,“阿什旦牦牛”可圈養舍飼,易增重、不掉膘,解決了牦牛養殖依賴天然草地分散放牧、效益低風險高的問題,實現了牦牛肉四季均衡供給,確保牧民穩定收入。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的一處牛圈內,牧民鄧有良正拿着叉子給牦牛添加飼料。2020年,他在政府的幫助下購買了4頭“阿什旦牦牛”,舍飼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些不長角的牦牛體形不大,體重卻不輕,脾氣還好”。

  陳清文説,“阿什旦牦牛”活動量小,生長髮育更快,每天能增重1000克左右。養殖半年後,它們的體重比當地同齡家牦牛平均高出20%。

  新品種拓寬致富路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處草場,一頭母牦牛正帶着小牛犢悠閒踱步。“這些都是‘大通牦牛’的後代。每頭小牛犢最少能賣3000元。”同德縣格什格村黨支部書記本巴告訴記者。

  過去,散養牦牛體格小,很難賣上好價錢。2018年,格什格村成立了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村92戶牧民全部入股。合作社從青海大通縣、祁連縣、玉樹市等地買進種公牛,開展繁育良種犢牛生産,目前已飼養超過1400頭改良牦牛。

  2022年,合作社出欄牦牛251頭。其中,一歲牛犢148頭,按良種牦牛銷售每頭3200元;3歲牦牛103頭,按肉牛銷售平均每頭5500元,獲利超過100萬元。本巴介紹,凈利潤按比例分紅,村民人均分紅3300多元。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達玉五穀村,“大通牦牛”讓牧民放下牧鞭,拿上了工資。

  26歲的才項曾以為自己會像父輩那樣放一輩子牛。2016年村裏成立牦牛肉乾加工廠後,他“轉行”成了一名流水線工人。“現在我在廠子裏上班,風吹不着雨淋不着,不僅管吃管住,每月還有5000多元工資。”才項滿意地説。

  達玉五穀村黨支部書記才太加告訴記者,經過繁育改良後的牦牛體格健壯、肉質鮮嫩,“牛好,牛肉乾就好,産品附加值高”。才項所在的牦牛肉乾加工廠,去年實現收益分紅24萬元,助力2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融入現代畜牧業

  在科技助力牦牛繁育、新品種拓寬致富路的同時,青海積極推動繁育技術下鄉,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助力中小農牧戶融入現代畜牧業。

  按照年齡性別將牦牛劃分為種母牛繁育核心群和1至3歲的牛犢育成群,有針對性地分別飼養;採精期間加喂青刈草、雞蛋、維生素,以提高繁育質量;用牦牛奶喂養新生牛犢,為它們定期注射疫苗強身健體……近年來,牦牛繁育中心建立起一支以牦牛飼養經驗豐富的“土專家”為班底,與繁育理論紮實的研究人員通力協作的技術隊伍,探索出一整套牦牛繁育技術體系。技術人員帶着優良繁育技術下鄉入戶,提高牧民群眾的牦牛良種水平。

  2020年7月,牦牛繁育中心技術推廣服務組驅車來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野牛溝鄉大浪村原野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放牧點,向當地牧民傳授人工授精技術。他們帶來了液氮罐、顯微鏡等人工授精設備,以及300支優質“大通牦牛”細管凍精。

  “技術人員現場篩選母牛,實操演示人工授精技術。牧民們爭着上前仔細學習技術人員的動作細節。現場教學讓牧民在家門口學到了新技術。”合作社理事長才巴説。

  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是牦牛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帶動小農牧戶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青海大力推進智慧牧場示範建設。曾經“逐水草而居”的傳統農牧民,正在逐步融入以規模經營為特徵的現代畜牧業。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村的一處畜棚內,記者看到,數十頭佩戴着有機耳標的牦牛正在啃食飼草,畜棚旁是一排排規模化儲草棚和污糞處理間。

  “畜棚和儲草棚都是按照現代畜牧業標準設計建設的,通風和保溫效果好。有機耳標記錄着牦牛的出生信息、疾病史、食用飼料等關鍵信息。”拉格日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告訴記者,拉格日村以草場和牲畜折價入股,組建起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實現了牦牛養殖環節全程可追溯。

  “我們將繼續推廣現代化、標準化飼養方式,促進小農牧戶融入現代畜牧業發展。”青海省畜牧總站副站長殷滿財説。

【糾錯】 【責任編輯:卡婭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