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繡是蒙古族獨特的刺繡藝術,蒙古族群眾以氈為紙,以針為筆,以線為顏料,在氈子上繡出栩栩如生的圖案,傳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4月19日,記者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崑崙路街道宇宙巷社區,拜訪一位因氈繡技藝而被周圍人熟識的蒙古族老人巴力生。
初次到巴力生老人家做客,記者被這裡的裝飾和佈置深深吸引。繡有動物或自然景觀的地毯、挂畫、坐墊、杯墊、抽紙盒、筆筒、背包……各式各樣的氈繡製品無處不在。
現年70歲的巴力生出於對氈繡技藝的熱愛,多年來堅持氈繡創作。一張羊毛氈,被剪裁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狀,在上面描上圖樣,一針一線繡出喜歡的樣子,精緻又富有民族特色。
當記者忍不住誇讚這些氈繡作品時,巴力生誠懇地説:“我的手藝是生活條件好了之後,在大家鼓勵下慢慢練出來的。”

巴力生為杯墊鎖邊。
説起自己的氈繡技藝,巴力生不禁回憶起過往的生活。那時候,一家人在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過着游牧生活,由於交通不便、物質匱乏,只能就地取材,用羊毛、駝毛、馬鬃作為原材料製作氈繡,作品簡單、粗糙,僅滿足於自家日常生活。後來,在黨和政府的照顧關懷下,全家人搬進城裏,生活條件好了,材料獲取方便了,加上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氈繡技藝日益精進,作品獲得了周圍人的認可。
“那時候,大家都忙着生産、生活,沒有條件琢磨氈繡技藝。”巴力生拿出早期的氈繡作品,上面大多繡着五畜、花鳥等一些比較簡單的花紋圖案,作品顯得比較單一、粗獷。
“現在條件好了,大家都很支持我,每天製作氈繡很開心。”如今,巴力生的作品不再滿足於固有的圖案,而是在傳統氈繡技藝中融入她自己的創意,通過精雕細琢,打造出與時尚元素結合的手提氈繡包、十二生肖杯墊等,作品變得越來越精緻,可欣賞性越來越強。
“她的氈繡手藝越來越好,見證了我們這些年的生活。”滿頭白髮仍精神矍鑠的老伴兒道爾吉夫對於巴力生的氈繡很有發言權,這個擅長文字和繪畫的蒙古族老人,經常為巴力生的氈繡製作幫忙描繪圖樣。
從年輕時放牧穿的羊皮蒙古袍,到兒女出生時用的羊毛氈毯,再到如今精心繡制的各類擺件和生活用品,巴力生的氈繡在老兩口的生活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跡。
“黨給了我們太多恩惠!”74歲的道爾吉夫在展示老伴兒的氈繡作品時深有感慨,這些作品見證了他從一個普通牧民成長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見證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和一家人來之不易的富足生活。
巴力生製作氈繡到現在已經有50多個年頭了,她的氈繡作品受到很多人喜愛,成為一家人和各族朋友交往交流的重要紐帶。
“周圍人知道媽媽在做氈繡,打聽着過來找,我們會送給他們一些作品,和他們交朋友。”巴力生的大女兒薩仁高娃對母親的氈繡技藝感到自豪,慕名而來的鄰居、朋友讓她家的生活變得熱鬧起來。一些朋友虛心向巴力生學習氈繡技藝,薩仁高娃和妹妹巴德瑪也會跟着一起學習。這些因氈繡結緣的朋友有時還會給出一些建議,讓巴力生的作品變得更加新穎美觀。朋友們和巴力生一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這些年,媽媽獲得了周圍人的認可,得到了一些榮譽,製作氈繡越來越有勁頭了。”薩仁高娃拿出母親獲得的榮譽證書向記者介紹到。
隨着格爾木市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力度的不斷加大,像巴力生這樣的民族傳統手工藝人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巴力生的氈銹作品曾多次到格爾木市文化館進行展出,市婦聯、市文體旅游廣電局還會邀請她參加一些活動,向大眾展示蒙古族氈繡技藝,巴力生老人樂在其中。
“如今,我們的老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巴力生告訴記者,除了製作氈繡,自己和老伴兒還經常參加一些街道、社區組織的聯誼活動,和周邊的各族朋友在一起交流、娛樂,生活有滋有味。
“爸爸和媽媽開開心心,這就是我們一家人的美好生活。”談起現在的生活,薩仁高娃笑逐顏開。
“哦……昨天的太陽屬於昨天,哦……今天的日子有一個嶄新的姿顏……”一首悠揚婉轉的歌曲從巴力生家裏流出,傳唱出這個時代的嶄新姿態。(記者 馬振東 陳贇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