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禮讚七十年·奮進新征程】青海海南:70年防沙治沙顯成效 戈壁荒漠披綠衣

2023-05-03 20:10:33 | 來源: 海南報

  藍天下,一棵棵挺拔的楊樹、柳樹拱衛著房舍農田,一望無際的沙柳和檸條、不知名的野花縈繞著村莊,與遠處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沙珠玉,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中部、塔拉灘沙漠邊緣,距離省會城市西寧只有180多公里,卻曾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過去風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莢莢草’的根莖當柴火,這些固沙植物越來越少,更加劇了生態惡化。”共和縣退休老幹部楊新林介紹,20世紀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場已沙漠化,有的村莊不得不整體搬遷!

圖片

  退無可退,從那時起,沙珠玉人開始絕地反擊。對他們來説,造林治沙,是一場用性命與風沙所作的生死搏鬥。

  70多年來,沙珠玉人營造起18道防風林,層層疊疊的樹木,硬生生將狂風頂住、逼沙丘後退。到2020年底,沙珠玉鄉共培育公益林17.9萬畝,沙漠化土地面積佔比從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的變化是一代代海南人民艱苦治沙、綠化家園的縮影。

  一部海南史,半部治沙志。翻開海南歷史,每一頁都寫滿了人與沙漠抗爭博弈的故事。

圖片

  1956年,共和縣塔拉灘地區的防沙治沙工作,成為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被沙患蹂躪了百余年的海南人,開始了防沙治沙的漫漫征程。

  1958年,青海省農林廳委派孫世傑在沙珠玉鄉成立防風治沙林場,開展防沙治沙工作;1959年5月,由中科院領導、青海治沙隊、北京大學、北京林學院聯合對塔拉灘地區的沙漠分布情況做了調查,並對當地的防沙治沙的可能性做出了評估。

  1962年,省農林廳在沙珠玉成立了首個治沙試驗站,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1966年,沙珠玉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總面積645畝的治沙式樣板地。

  接下來,共和縣各族幹部群眾在塔拉灘及其周邊的恰卜恰、沙珠玉、切吉、龍羊峽地區大規模組織實施了圍欄封育、楊樹深栽、退牧還草等一係列生態治理重點項目,使塔拉灘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圖片

  同樣,作為海南州重點生態治理區域“三灘”(切吉灘、塔拉灘、木格灘)、“十溝”(州境內生態脆弱的十個流域),通過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保護和擴大沙區林草植被,治理城鎮村莊周圍沙漠化土地,使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更加穩固。

  站在塔拉收費站向東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的楊樹在黃沙中顯得格外奪目。近2米高的烏柳林整齊地從坡底排列到坡頂,並向兩邊延伸,在金色的沙丘上築起一道綠色的屏障。共和縣塔拉灘地區,曾經是沙化土地面積佔總土地面積的98.5%的半荒漠化草地,龍羊峽庫區北岸一片不毛之地,不僅荒無人煙,還嚴重危害著周邊黃河生態區的安全。

  2013年,海南州五縣4.45萬平方公里被納入《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有了技術和資金,在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援。同年,海南州提出把光伏發電園區打造成一片生態綠洲,開始實施塔拉灘生態光伏園區造林綠化工作,在省林業局的大力支援下,每年投資上千萬元,在光伏園區修建防風固沙及道路景觀林、道路綠化、節點景觀綠化等工程;修建苗木灌溉水源機井,大規模栽植青楊、新疆楊、珍珠梅、檉柳、烏柳、丁香等樹種,如今園區各類苗木長勢良好,成活率達到90%以上。

  進入新時代,海南州堅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在塔拉灘規劃面積為609平方公里光伏産業園區,太陽能光伏板覆蓋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由于大面積光伏板的遮擋,塔拉灘風沙小了,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大降低,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相當于不定期“澆水”,光伏板下的荒漠化土地日漸綠意盎然。監測數據顯示,與光伏園區建設前的平均值相比,目前塔拉灘風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蓋度也恢復到80%以上。

  在探索推進光伏與農業生産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既能帶動開展牧草、特色農産品種植及畜牧業養殖,實現“光伏+”新型農業的多贏模式,也能不斷提升農牧民群眾獲得感和滿足感。

  “現在牧草肥美,母羊奶水足,生下的羊羔也特別健康。”共和縣下合樂寺村5社的村民馬有福,受雇于村裏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從2020年8月起,他和妻子負責放牧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兩個人一年的放牧工資有7萬元。

  馬有福説,現在能靠放羊過日子,還是沾了光伏電站發展的光。

  “沒有光伏電站的草場,村裏的合作社根本不敢養這麼多羊。1000多只羊,一個月光飼料就得10多萬元。”馬有福説,去年,養殖合作社給村裏創收近10萬元。

  一排排光伏板就像是塔拉灘上生長的“鐵桿莊稼”,給當地群眾培育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産業。通過馬有福的變化我們不難看出,生態環境的向好發展是最普惠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如今,塔拉灘生態治理面積達到31.1萬畝,共栽植青楊、棉柳等共129萬株,原生植被的覆蓋面積也從治理前15%達到了65%,塔拉灘綠化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該蛻變得益于一個關鍵因素:在生態經濟的牽動下,州委州政府基于對“三個最大”重大要求的深入落實和省情的再認識,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路,聚力建設“生態海南”,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作為青海省生態保護任務最為艱巨的地區,海南州擁有將近70多年抗擊風沙的光輝歷程和治沙經驗。難能可貴的是,涌現出的治沙精神歷久彌新,紅色精神永放光芒。

  海南州各族兒女從波瀾壯闊的治沙實踐中,凝練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迎難而上”的治沙精神,無數黨員幹部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成為新時代治沙精神傳人。展望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海南人將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踐行“兩山”理念,不斷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增值通道,打造生態、生産、生活“三生融合”的海南樣本。(融媒體記者:肖玉珍)

[責任編輯: 卡婭梅朵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8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