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4月22日電(記者陳傑)“如果把46億年的地球歷史壓縮成一天,地球誕生為零點,人類直到23時58分後才出現……”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小學的一間教室,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講解員霸慧文用這段開場白開始了一堂自然科普課。
課堂上,學生們正根據霸慧文的提示,仔細尋找學習卡片上的線索,根據地質年代、食性等特徵為當天學習的10余種恐龍建立物種檔案。

4月20日,霸慧文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小學講解古生物知識。新華社記者 陳傑 攝
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是青海首家以自然資源為主題建設的博物館。世界地球日前夕,講解員霸慧文走出博物館,將自然資源知識帶進校園。
2021年,為了推動更多青少年接受自然教育,霸慧文和同事利用館內資源和自身知識積累,設計面向中小學生的自然科普課。
講過幾次課後,霸慧文發現課程知識性內容偏多,缺乏互動交流。後來,霸慧文根據學生反饋,陸續在課程中增加了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性。

這是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的一角。(受訪者供圖)
對勝利路小學四年級二班的高毅博來説,這是他第一次在學校參加自然科普課。在老師的帶動下,他頻頻舉手回答問題,有時還會離開座位,和其他同學討論一隻恐龍的分類。
臨近下課,收穫滿滿的高毅博説:“古生物的滅絕與演化,生動體現了大自然的力量,我們要學會敬畏自然、保護自然。”

4月20日,勝利路小學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在討論問題。新華社記者 陳傑 攝
除了古生物,博物館講解員還通過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帶領學生“走近”青藏高原生物,學習食物鏈、食物網知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自然教育的重點是走到戶外、走進自然,而青海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副館長張鐘月介紹,未來博物館將與更多學校合作,開展觀鳥識花等戶外研學活動,讓自然成為課堂,推動更多人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