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區和湟源縣建立對口協作關係以來,兩地黨委政府本着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擔當並肩作戰、雙向發力,在人才交流、基礎設施、産業發展、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上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多路徑的協作新格局,奏響了兩地激昂奮進的協作壯歌。
重奏·打開人才幫扶新篇章
為進一步創新協作方式,充分發揮專技人才幫扶優勢,兩地本着“湟源所需、六合所能”原則,在全市率先啟動實施“組團式教育協作”,推動人才協作規模不斷擴大,協作水平不斷深化,共同開啟人才幫扶新篇章。加強人才交流互通。結合全縣能力建設要求,不斷拓寬人才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自幫扶以來,六合區擇優選派校園管理、教務教學領域專業人才組建專業教育團隊,整體入駐湟源縣中小學學校開展“組團式”幫扶,着眼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留下一套“可延續”的學校管理理念,持續推進中小學校園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按照國有企業改革需求,落實一名國企人才挂職文旅集團(籌)。湟源縣選派12名幹部赴六合區自規局、人民醫院等單位挂職學習,推動人才協作從單一捐資向全階段協作和全方位融合轉變發展,進一步促進兩地教學領域經驗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制定幫扶協作框架。邀請南京市人大、教育局領導赴源考察調研,全面了解湟源縣教育發展現狀,快速推動教育協作框架成熟定型。今年在南京市人大領導的關注與關懷下,南京夫子廟小學與湟源縣城關第一小學結為手拉手友好合作學校,夫子廟小學19位名師與湟源縣城關一小29位中青年教師結成“一對一”“一對多”協作對子,建立兩校點對點教育協作“同伴圈”,不斷夯實學校內涵發展,持續輻射周邊學校,為湟源教育發展的後續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補齊教育短板弱項。為避免教育幫扶“曇花一現”,兩地科學編制未來教育發展規劃,堅持“造血”“輸血”並重,確立“帶土移植”工作理念,實行“師傅帶徒弟”“團隊帶團隊”模式,創新探索“頭雁領航、東西協作”支教形式,制定本校教師跟崗學習計劃,適當延長任職教師挂職期限,充分發揮優秀教育人才示範帶動作用,全力確保組團式教學成果可延續、有成效。
伴奏·增添醫療水平新動力
針對湟源縣人民醫院發展中存在的信息化建設較薄弱、專科建設能力不足、醫療設備老化陳舊、高端引進人才匱乏等短板,通過東西部協作人才幫扶和項目資金支持,努力打造“農牧交界區域性綜合醫院”、爭創“三級乙等”醫院。人才培養,夯實醫院發展基礎。堅持在人才隊伍“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2017年以來六合區先後派來15名專家到縣人民醫院擔任重要崗位,通過教學查房、專題講座、疑難病例討論會診、公益義診等多種形式的支援工作,幫助醫院開展了大量的高難度手術,帶來了新療法、新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信息互通,助力醫院提質增效。開展“健康扶貧一卡通信息建設項目”,利用“互聯網+醫療”技術建設和完善醫院信息系統,加強醫院內、外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合作,建立綜合醫院信息化體系,實現了縣醫院和10家鄉鎮衞生院信息互聯互通,實現了信息化建設中“讓數據多跑路,讓百姓少跑路”的目標。設備升級,提升醫院醫療水平。為進一步提升醫院服務能力及重點專科建設,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和診斷水平,湟源縣人民醫院利用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購置DSA設備、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骨科、康復科、放射科等科室關鍵設備,使相關科室硬體設備均位列西寧縣區前列,實現了診療技術里程碑式的跨越發展,擴大了醫院在社會的服務聲譽。
合奏·打造農畜産品新路徑
為加快湟源縣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重點示範縣建設,充分發揮好南京六合區對口協作的人才、技術、資源等平台優勢,湟源縣積極對接江蘇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肉鴿養殖企業等開展務實合作,推動互動型産業協作落地生根,加快形成協作互助、院企合作、飛地抱團發展模式,為縣區紮實推進政産學研用深度合作模式開了好頭。協作互助,打造農産品交易港。為加快湟源縣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建設,農業農村局積極對接江蘇農科院簽訂《青藏高原地標農産品交易港建設項目》技術服務協議,以”講好一頭牦牛的故事“為主題,重點謀劃設計産業布局,同時聯動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全力推進牦牛産業技術集成應用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平台搭建,力爭將湟源縣打造為青藏高原牦牛産業三産融合示範、地標産品出海的窗口,為湟源縣打造青海省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重點示範縣建設培育新發展動能。目前初期成果已完成2輪專家座談交流。院企合作,加快産品銷售産業化。馬牙蠶豆作為湟源縣的特色優勢産業,具備良好的綠色有機生産環境,是地標農産品的首推産品,為積極助力做強做精馬牙蠶豆産業,建立穩定的種加銷一體化發展體系,依託對口協作平台打入南京市場,特別對接江蘇省畜禽産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南京黃教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為湟源縣馬牙蠶豆特色優勢産業精深加工産業環節提供符合南京市場需求的新産品研發服務,目前已完成3個新品研發。飛地抱團,推進特色産業集鎮建設。對接南京肉鴿養殖企業擬推進日月鄉兔兒幹村特色小鎮特色産業項目建設,通過良種引進、技術服務、搭建産業示範平台、産銷對接等産加銷一體化合作服務,為湟源縣同質化産業矛盾突出找到新的産業發展路徑,目前已完成項目前期調研及南京種鴿企業選擇等。
齊奏·開創振興發展新局面
緊緊圍繞南京、西寧兩地東西部協作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湟源縣2022年東西部協作工作要點,細化任務分工、明確工作重點。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六合-湟源兩地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積極開展交流互訪,共同議定合作事項,簽署年度協作協議,大華鎮、波航鄉、和平鄉、人社局、殘聯等鄉鎮部門主動開展對接合作,深化拓展協作關係。圍繞産業協作、文旅融合、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實施7大類12個項目,進一步夯實湟源縣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鄉村文化旅游産業發展“以獎代補”、公共衞生服務補短板和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有序推進,為全縣文旅融合、民生保障、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注入動力。完善勞務對接機制。兩地就業部門完成互訪並簽訂勞務協作協議,搭建東西部勞務協作對接平台,協作辦、就業局及各鄉鎮聯合舉辦東西部協作勞動技術培訓班。截至目前,開設東西部協作技能培訓2期,培訓勞動力100人;開展東西部協作線上招聘會5場、線下招聘會2場,累計提供用工崗位5500個;開展直播帶崗活動2次,20家企業提供70個具有針對性的崗位,招聘人數659人,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103人,組織53名勞動力在江蘇地區就業。開展立體消費幫扶。不斷豐富“河湟田園·日月臻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湟源臻品六合體驗店、開發銷售全縣統一的APP,線上線下共同發力,助推本地優質農副産品外銷暢銷。立足青海産品優勢和江蘇品質需求,支持小茶牧場、一顆藤等本地企業精準對接東部市場需求,發展牛羊肉精細分割、熟食加工等産業鏈。立足全縣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引導縣域中小企業做好農畜産品精深加工“延鏈”文章,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今年以來共有23家企業、9家養殖合作社入駐“消費扶貧工作系統”,簽約青海青南公司入駐“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館”,進一步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共享,讓湟源“土山貨”成為南京“香餑餑”。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未來兩地將立足長遠、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持續優化協作機制,穩步提升協作層次,不斷深化資源互惠、人員互動、技術互助、觀念互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向着加快建設幸福美麗大西寧,奮力譜寫湟源新篇章中充分體現“六合擔當”“湟源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