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2月18日電(記者周盛盛)正午時分,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內各個企業車間機器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園區的一間機房內,朱曉明一邊緊盯着電腦,一邊麻利地敲擊着鍵盤,一串串數字在屏幕上不斷躍動。
作為國網西寧供電公司的數據管理業務負責人,朱曉明正在利用“綠電態勢感知分析&&”進行後&數據分析。

2月16日,朱曉明正在利用“綠電態勢感知分析&&”進行後&數據分析。(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據介紹,該&&利用“互聯網+綠電”建設理念,充分融合電網數字化建設成效與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構建工業園區綠電溯源模型,可為園區企業有針對性地提供一站式清潔能源感知數據服務。
“簡言之,工業園區可以通過該&&,動態分析綠電生産、傳輸、消納的全過程數據,從而得以更精準地幫助企業降低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推進園區綠色轉型。”朱曉明説,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綠電態勢感知分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綠電大腦”。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風光無限”,省內風、光、水能等清潔能源儲量豐富。這些清潔能源在生産電力的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其生産的電能即為“綠電”。

這是2022年6月26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拍攝的風力發電機。(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據測算,青海擁有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可用於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光伏資源理論可開發量35億千瓦,風能技術可開發量7555萬千瓦。目前,青海電網已成為全國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佔比最高的省域電網。
探索“零碳”産業園建設、開展“綠電行動”、探路綠電跨省域消納……近年來,青海省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減碳節能新方式。而開發並投入使用的“綠電態勢感知分析&&”,則是青海推進省內工業用電低碳化轉型的重要舉措。
“目前,青海省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佔全省的能源消耗量比重已超過70%,因此,有效管控、降低工業園區碳排放,是青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南川工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祁財興説。
作為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最“年輕”的工業園區,南川工業園區面積僅31.38平方公里,卻坐擁鋰電和光伏兩個千億級産業基地。2019年,園區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准為第四批“綠色園區”;目前,目前,園區已擁有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4家。
快速發展的同時,園區耗能也急劇飆升,2022年,園區總用電量達47.7億千瓦時。
因此,南川工業園區成為青海省産業園探路低碳化轉型的典型樣本。2022年9月,該園區成為全省首個使用“綠電態勢感知分析&&”的工業園區。

2月16日,朱曉明正在南川工業園區查看“綠電態勢感知分析&&”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入駐幾個月以來,給園區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祁財興告訴記者,以前,園區只能通過各發電廠提供的電能數據倒推園區企業的“綠電”使用情況,這樣得來的數據通常都不太精準。
而“綠電態勢感知分析&&”通過構建綠電溯源分析模型,每天可對96個斷面數據進行匯總分析,更高的數據精度可以幫助園區實現“綠電”消納情況的精準、動態分析。
下一步,國網西寧供電公司將推動該&&的進一步應用,為持續培育綠色産業、推進工業園區綠色轉型、探索“零碳”工業園用能數據化運營管理奠定堅實基礎。(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