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高原蔬菜大棚裏的幸福味道

2023-01-18 17:56:06 |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月18日電(記者駱曉飛 柳澤興 陳傑)在數九寒天中“貓冬”,曾是周學蓮再熟悉不過的記憶,不過,設施農業技術革新帶來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卻讓她在今年感受到了收穫帶來的別樣幸福味道。

  “忙碌又幸福,這在過往的冬天可想不到。”周學蓮和記者聊着天,卻一刻也停不下手中的活:這邊剛操作滴灌設施澆完水施完肥,那邊雇工摘完包裝好的辣椒和西紅柿又等着她稱重、安排訂單配送。一上午,她連口水都來不及喝。

  “冬閒”何以變“冬忙”?在周學蓮看來,皆因鄉村産業興!

周學蓮正在大棚裏採摘辣椒(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攝)

  2021年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後,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新莊村精挑細選,最終投入200萬元鄉村振興資金,引進新建了7座可移動的保溫膜結構大棚,通過設施農業技術革新創造産業發展條件,突破了高原氣候、季節性條件對種植業的制約。

  “這種可移動保溫膜結構大棚內徑跨度達12米、高度5.2米,不僅保溫效果好、氣密性強,而且在棚內還可以開展機械化作業,減輕人工勞動強度。”新莊村村主任李積全介紹,新一代大棚防風耐曬、節約土地,還不會破壞農田土壤肥力。

  周學蓮有着豐富的溫棚種植經驗和技術,大棚一建好,她就從村裏承包了下來。她告訴記者,這7個大棚裏已分別種上了辣椒和西紅柿,趕上春節前行情,收入比較可觀。

  “利用這種大棚設施可以調節蔬菜生長節奏,確保大棚裏蔬菜在小年前後陸續上市,這樣可以賣上好價錢。”周學蓮説,與露天種植相比,新一代大棚辣椒的采收時間從3個多月延長到了9個月,産量、品質有明顯提升。

李春蘭正在大棚裏採摘辣椒(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柳澤興 攝)

  記者跟着周學蓮在幾個大棚裏轉了一圈,清晨室外氣溫接近零下二十攝氏度,大棚裏卻暖意融融,泥土的芬芳伴着蔬菜的清香,撲鼻而來。

  周學蓮從田裏抓起一把土,順手一捻,笑着對記者説:“這裡的土質好,加上大棚裏水肥一體化的滴灌設施、自動卷簾機等設備,我種了十來年地,從來沒這樣輕鬆過。”

  聽我們聊得熱鬧,正在一旁摘辣椒的李春蘭打開了話匣子:“我年齡大了,也沒有技術,以前只能在建築工地打點零工,現在大棚建在家門口,風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四季都能來打工。”

  54歲的李春蘭,是村裏的脫貧戶,從去年7月開始一直在大棚務農。她告訴記者,大棚裏最忙的時節,和她一起務農的村民有十幾個。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誰也不甘落後。2022年,與新莊村相鄰的扎門村一次性投入鄉村振興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38個這樣的大棚。

  “樂都長辣椒是本地群眾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必備菜,現在市場價能到30元一斤;奶油草莓節前已經賣了4茬,一斤可以賣到50元左右。”扎門村村主任王進合説,扎門村主要打造長辣椒和奶油草莓品牌。

在海東市樂都區一處蔬菜大棚裏,村民正查看草莓長勢(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傑 攝)

  反季節蔬菜提升了種植業附加值,延伸出了休閒採摘農業,同時,配套建設的蔬菜冷藏庫也已初具雛形。面對設施農業技術革新帶來的變化,李積全信心滿滿地説:“今後我們還要建分揀車間、包裝車間,爭取打造大棚蔬菜品牌,將地産菜推向更大的市場。”

  海東市鄉村振興局提供的信息顯示,近年來,利用鄉村振興發展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當地打造起萬棟規模的溫棚果蔬生産基地。2021年以來,當地又啟動老基地、舊溫棚升級改造,兩年內改造建成以可移動保溫膜結構大棚為代表的新型溫棚3000多棟。

  “貓冬”變“忙冬”,人勤春更早,新型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讓青藏高原新農人嘗到了幸福的味道。

[責任編輯: 潘彬彬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97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