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頻道 國社@青海 本網原創 要聞 人事 廉政 政務 富媒體 光影青海
新聞

青海:持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2023-01-16 10:28:36 | 來源: 青海日報

  三江源流水潺潺,崑崙山白雪皚皚,青海湖碧波蕩漾,祁連山生靈悠然……每每提及青海,一幅幅生態畫卷如電影般一幀幀從眼前拂過,這是青海的驕傲與自豪。

  青海生態地位突出,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青海工作,心心念念青海生態環境,2016年、2021年兩次親臨青海視察、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確了青海“三個最大”省情定位,明確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生態文明高地的更高要求。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生態文明建設交出新答卷,生態青海建設和高質量發展開啟新篇章。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效顯著,區域生態功能不斷優化,水源涵養地作用更加凸顯,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終點,青海的生態關乎國家發展大局、關乎中華民族未來。青海必須堅持把生態保護作為最大責任,始終堅定自覺地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進生態生産生活良性循環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肩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使命。

  堅定不移建好國家公園示範省

  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面積高達19.07萬平方公里。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試點,青海牢記國家使命,履行“源頭責任”,積極探索實踐,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彰顯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

  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青海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相對於三江源和祁連山,青海湖獨特的自然資源造就了獨特的生態功能,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極具代表性。

  佳訊不斷,2022年上半年,國家公園管理局批復同意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

  咬定青山不放鬆,青海從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成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設立省份之一,從首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成為目前國家公園最多的省份,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了青海的新“標籤”。

  青海將全力推進國家公園群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啟動實施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

  祁連山國家公園加快智慧感知系統建設,加大執法監督管控力度,提高科研監測能力,加快生態文化成果輸出。

  青海湖國家公園推進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建設,推動本底調查和管理體制建設,科學劃定邊界和保護分區。

  崑崙山國家公園將全面啟動創建前期工作,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社會影響評價、範圍及分區論證等工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青海在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中,積極開展國家公園特許經營、自然資源經營管理、現代化社區建設試點,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動實踐、豐碩成果。

  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

  2022年底,“鏡頭中的國家公園”攝影大賽活動評選結果公布,祁連山國家公園簽約攝影師楊金花作品《鳥瞰翡翠湖》榮獲二等獎,簽約攝影師馬海青作品《水上沙漠》榮獲優秀獎。

  這些年,青海在國際野生生物攝影領域頻頻獲獎,出自農牧民之手的生態攝影展也在國內多地舉辦。這説明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了,生態管護員可以在巡護途中拍攝到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從一個側面印證:隨着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

  牧民拍攝的是動物,展示的是生態,青海各族幹部群眾牢記囑託,當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履行源頭責任,體現幹流擔當,作出江源貢獻。

  青海築牢“中華水塔”生態安全屏障,實施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和鞏固提升三年行動,推進木裏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天然林資源保護、草原治理、荒漠化治理,林草資源總量不斷增加。

  數據説明成績,青海十年來累計完成國土綠化271.1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89.13萬公頃,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至57.8%。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數據顯示,青海濕地面積510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21.86%,面積居全國第一。

  一手抓資源培育,一手抓資源保護,青海推廣“人防”+“技防”+“物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打造“空天地”一體化立體監測體系,青海林草資源越管越多、越管越嚴、越管越好。

  青海也將進一步科學推進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實施《青海省科學推進國土綠化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推動形成“大綠化”“大生態”格局。

  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2年,青海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藍天碧水保衛戰百日攻堅行動,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4%。

  這些年,全省上下認真貫徹國家大氣、水、土壤“十條”措施,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碧水凈土成為常態。

  2019年、2021年全國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青海名列“優秀”,西寧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由2013年的20.8%提高到90%,海東市從無到目前的86%;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寧市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水污染防治由湟水流域向長江、黃河干流和青海湖等重點流域拓展,在全國率先實現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目標;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全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全覆蓋目標。

  此外,統籌推進燃煤、移動源、大氣面源污染治理,淘汰燃煤小鍋爐363.78蒸噸,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散煤1.3萬戶,淘汰高排放老舊車5287輛。

  系統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安排中央及省級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59億元,在黃河、長江、瀾滄江、湟水河及青海湖流域實施38個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着眼生態環境保護,省委省政府制定&&《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未來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到2025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6.3%,長江、黃河、瀾滄江幹流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面年均水質穩定保持Ⅲ類,西寧市、海東市建成區機械化清掃率分別達到95%、90%,全省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為100%,實現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力爭實現州府所在地“無廢城市”建設全覆蓋。

  莽莽崑崙、浩浩江源滋養華夏神州生生不息,今天的青海,生態保護持續發力,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向世人呈現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連天、生機勃勃的大美畫卷。(記者 張多鈞)

[責任編輯: 魚昊 ]
光影青海
01007019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28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