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夏日,舒適的江源大地,草木蔥蘢。放眼廣袤的農牧田地,一座座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出新顏,一座座致富廠房拔地而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青山碧水間一個個美麗的鄉村,猶如破土而出的一粒粒種子,萌生出新的希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踏入鄉村振興的一年來,青海各族兒女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頭等大事,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措施,把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為重要抓手,着力在鞏固、拓展、銜接上下功夫、見實效。瞧,農牧民房子有了、産業有了、收入增加了,一戶戶脫貧戶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喜獲豐收。 李娜 魏雅琪 王偉才 攝
從“主線”到“底線”,從幫助脫貧到防止返貧
高原的5月,大通縣寶庫鄉祁漢溝村依然天藍、山翠、水碧……一派賞心悅目的景象。駐村工作隊員們卻顧不上欣賞村裏的美景,馬不停蹄前往邊緣易致貧戶馬富保的家中。
“馬富保患有尿毒症,2019年因大病識別為監測對象,妻子李福存,視力殘疾3級,他們倆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和村裏其他脫貧戶相比,馬家的情況極為特殊,是我們村重點監測對象。”第一書記王磊告訴記者,除了這兩年低保金和醫療報銷,通過金融幫扶、社會幫扶、普惠性政策幫扶,為馬富保解決了大部分的透析治療費用,減輕了家裏的經濟負擔。
一進屋子,馬富保高興地拉住王磊的手:“王書記,這幾年政府、村委和駐村工作隊真的幫了我不少,家裏的收入也逐漸穩定了,我真是打心眼裏感激,你們放心,力所能及的活,我還是能幹的,把牛養好,把地種好,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病痛使四十歲剛出頭的馬富保臉色發黑,但依舊能看出他眼睛裏閃爍的希望。
如今,除了養牛種地,馬富保還擔任着祁漢溝村河道管護員,每年有一萬多元的穩定收入。
王磊介紹,為做好村裏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定期走訪邊緣戶、臨時救助戶和一般戶,全面掌握了解各戶的家庭經濟收入、人口結構、存在的困難等問題,並做詳實記錄,對存在的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脫貧攻堅時期,幫助貧困戶脫貧是主線任務;鄉村振興階段,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是‘底線工程’,只有守住這條底線,我們才能大展身手。”大通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田廣林説,過去一年,該縣持續關注脫貧戶、三類人員、重點戶、突發大病戶的家庭變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一年來,青海省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工作,對標“守底線、謀創新、強舉措、增實效”的目標,圍繞“五個結合”抓好工作落地落細,全省1.67萬監測對象中,1.34萬穩步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風險消除率超過80%。
既要産業又要就業,幫扶振興托穩致富夢
走進玉樹州治多縣扶貧産業園區,從奶製品加工企業到民族服飾製作企業,從包裝貼簽的生産線到機針聲不斷的製衣車間,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勞動着。
今年37歲的才多來到産業園區的嘎嘉洛益民製衣股份有限公司有兩年時間了,已經成為老師傅的他,一邊縫衣服,一邊給新來的員工指導藏服領子的做法。
作為在公司上班的脫貧戶之一,如今能在家門口上班獲得穩定的收入,讓才多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盼頭:“以前,單純從事牧業的時候,不僅顧不上家裏,收入也不穩定,自從依靠黨的好政策,不僅搬遷到了縣城,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2000多元的固定工資加上績效工資,才多每個月平均有3500多元的收入,更讓他高興的是,今年年初,作為公司的優秀員工,才多額外入賬7000元的年終獎金。“在這裡很踏實,每個月都能拿到工資,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後我還要更努力地工作,掙更多的錢。”才多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和才多一樣在製衣公司上班的脫貧群眾有71人,他們中有像才多一樣的老師傅,也有年輕的新學員。他們依靠新手藝穩定增收,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扶貧産業園的19家企業採取“企業+農戶”的模式,安排農牧民就業348人,帶動2600名脫貧群眾,增收路越走越寬。
幫扶車間是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和重要資産,在保障脫貧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把幫扶車間建在家門口,架起了脫貧群眾從家門口通往生活富裕的幸福橋,讓農牧民變身“上班族”,這種就地就近就業模式成為青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新階段,青海省着力推動幫扶車間的轉型升級,目前,全省重新認定掛牌的282家幫扶車間(工坊),實際吸納務工群眾1.07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和易返貧致貧人口0.38萬人,脫貧群眾在家門口端穩就業“飯碗”,用雙手托起致富夢。

清清黃河水,悠悠幸福村。 李娜 魏雅琪 王偉才 攝
從“安居”到“樂業”,易地搬遷既搬得出更穩得住能致富
6月,正是青藏高原的好時節,坐落在黃河岸邊的德吉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候。
藏式住宅、休閒廣場、民俗風情園、水上游樂碼頭、自駕游營地、露天沙灘,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的文化旅游後續産業項目一應俱全。
村民達巴今年擴建了自家的牧家樂,原本只能容納兩三桌客人的小院,通過自籌擴建成上下兩層。“易地搬遷後,我們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房。我和妻子把院子改成了小超市和民宿,生意還不錯。”達巴邊説邊翻開賬本,上面記錄着一筆筆“幸福賬單”,旅游旺季的時候,他的牧家小院每天接待游客能達到100人左右,年均收入超過3萬元,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除了鄉村旅游帶來的收入,2021年,僅德吉村的“光伏銀行”,就幫村裏搬遷戶每戶增加了5000余元的收入,全村251戶,收入共計120余萬元。
近年來,尖扎縣積極探索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特色農業、文化、光伏等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聚焦德吉村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實現區域自主“造血”,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做到“安身”又“安心”。
開門是店,關門是家,利用當地資源拓展持續性鄉村産業發展,已是青海易地搬遷工程後續扶持的主要方式。
“安居”只是第一步,“樂業”才是更關鍵的一步。去年以來,青海省持續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全省3.17萬建檔立卡搬遷戶不動産權證全部辦理完畢,2.9萬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戶均1.9人穩定就業。以全省297個集中安置區為重點,建立健全黨群組織,全部修建了綜合服務中心,持續提升社區治理服務能力。
山河錦繡,山鄉巨變。站在鄉村振興的起始之年,青海高原兒女正以自己勤勞的雙手向着小康生活奮力前行,全省上下凝心聚力,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