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3月11日電(卡婭梅朵)隨便走進一家青海拉麵館,往往人還沒進門,大鍋裏牛肉湯“咕嘟咕嘟”蒸發出的清香、麵條出鍋時的騰騰熱氣和食客們碗裏散發出的陣陣香氣,便撲鼻而來。
待熱騰騰的麵條煮熟出鍋,舀一勺清澈的肉湯,放幾片牛肉和蘿蔔,撒上蒜苗香菜,澆上鮮香的辣椒油……一碗鮮香四溢的青海拉麵,從拉制到出鍋,只要幾分鐘,就能極大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

一碗鮮香味美的青海拉麵。(資料照片)新華網發(李玉峰 攝)
近日,青海省一個小縣城依託“一碗拉麵”實現美麗“蝶變”的故事,讓這碗“舌尖上的致富面”,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一批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拉麵人”為了擺脫貧困走出大山,到東部沿海城市開起了拉麵館。從“一口鍋、兩口子、三張桌子”起步,親幫親、鄰幫鄰,用一碗“青海拉麵”,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創造了“拉麵經濟”奇蹟。
早在20多年前,家住化隆縣群科鎮先口二村的馬俊卿還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務農微薄的收入,讓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見肘。2000年,不甘於貧窮落後的他,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路。

拉麵師正在製作拉麵。(資料照片)新華網 潘彬彬 攝
憑藉着吃苦耐勞的品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年後,馬俊卿就用省吃儉用攢下的工資和向親朋好友籌借的錢,租下了店面,置辦好了餐桌椅,備足了原料,第一家俊卿拉麵館在上海市嘉定區開張了。2003年,第二家俊卿拉麵館在江蘇省江陰市開張;2005年,馬俊卿的第三家拉麵館在天津市落戶。如今,在他的影響與帶動下,馬俊卿的家族裏共有30多人在天津開起了拉麵館,店面數量達30多家,平均每個店的年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
30多年來,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化隆縣的經濟,拉麵産業已成為這裡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産業和脫貧攻堅重點産業。截至目前,化隆縣已在全國1696個縣區和11個國家開設拉麵店1.8萬家,11萬人“拉”回130億元,創出“群眾首創、政府扶持、市場發展、民族團結、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航拍化隆縣群科鎮一角。(資料照片)新華網 卡婭梅朵 攝
從“面一代”艱苦創業,到“面二代”把青海拉麵在全國落地開花,如今的“面三代”已經不滿足於做好一碗拉麵,而是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商,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拉麵産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為促進拉麵從業人員業務能力提升,海東市利用青海拉麵産業數字化平台和中國拉麵網搭建青海拉麵線上課堂和拉麵商學院,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培訓與競賽結合。同時,不斷加快青海拉麵産業數字化平台項目建設進度,整合政府資源、互聯網産品生態資源和金融機構産品資源,推動産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
小拉麵大能量,能脫貧能致富。如今,勤勞的拉麵人“眼界寬了、思路變了、路子廣了、牌子創了”,一碗小小拉麵真正成為百姓的脫貧面、致富面、團結面、幸福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