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鬥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城西區主動發掘打造基層紅色教育陣地,發揮轄區革命軍人資源優勢,廣泛開展觀摩學習和宣傳宣講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記初心使命,在黨史學習中汲取奮進力量。
用好“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充分挖掘轄區各類紅色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教育基層學習陣地,開展豐富多樣且有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將黨史學習推向高潮。比如,結合彭家寨鎮漢莊村歷史沿襲,打造了“村史展覽館”,通過展示黨的百年發展歷程相關文字、照片、實物等,不斷延伸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以“情景教學”方式,深入開展黨史、改革發展史等宣傳教育和黨性學習教育,累計參加觀摩受教育黨員幹部群眾達1000餘人。虎&街道楊家寨村延伸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功能觸角,打造“村史展覽館”,在主陣地設置“黨史讀書角”,擺放黨史書籍、歷史物件、黨史繡品等,以圖文並茂形式宣傳黨史、村史,充分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教育氛圍,受益人群達800餘人。勝利路街道公園巷社區結合轄區綠道黨建平台,組織黨員群眾開展“新時代重走長征路”紅色體驗活動,讓黨員群眾近距離體驗“家門口”的黨史學習教育,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行動自覺。與此同時,轄區各社區黨組織充分利用文化長廊、群眾活動廣場、黨群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打造紅色基層學習陣地,邀請老幹部、紅軍烈士後代、老黨史工作者以及熟悉本地紅色文化的“五老”人員,講述紅色故事和革命事跡。截至目前,依託陣地講黨史故事共30余場次,惠及黨員群眾2000餘人。同時,西區擬計劃在區檔案館新址建成後,利用一樓展廳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展廳”,充分展示紅色檔案資源,傳承弘揚紅色基因。
組建“紅色隊伍”,開展“紅色服務”。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西區充分運用在職黨員、退休黨員、鄉賢代表、退役軍人等紅色資源,組建“紅色智囊團”,開展“紅色智囊團獻智”“紅色宣講隊聚力”和“紅色管家長效共管”紅色行動;組建“紅色管家”隊伍,以設立黨員責任區、黨員網格長制、黨員街長制等方式動員黨員自願認領“責任田”,主動參與文明勸導、環境保潔、垃圾分類、秩序維護等長效管理工作;組建小區“紅色服務隊”,開展“走心式民意調研”,採取上門調查、會議座談、意見徵求、政策宣傳、動員引導等方式及時了解民情民意、建言獻策社區發展;通過組建“紅色監督隊”“紅色物業”和“紅色突擊隊”,開展隱患排查、矛盾糾紛調解、問題難題化解、普法知識宣傳等志願服務,充分發揮小區熱心黨員、社區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為小區治理、和諧家園建設貢獻力量。
深挖“老兵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參戰老兵信息採集和影像資源留存和宣傳工作,多渠道蒐集,還原鮮活歷史。目前,西區現有退役軍人1.26萬人,群體龐大、經歷複雜,既有參加革命戰爭、抗美援朝的老英雄老戰士,也有為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新時期退役軍人。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不斷收集整理轄區老兵檔案、拍攝照片,挖掘紅色故事,掌握第一手資料,及時建立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軍功獲得者信息&賬。成立“老兵之聲”工作室,對轄區的鮮活“紅色資源”全覆蓋開展口述實錄和紅色實物徵集,記錄“參戰”老兵的從軍故事、心路歷程,編寫《傾聽崢嶸,銘記芳華》故事冊。與西寧市電視台協作,組織專門力量,采編李清連、王正生、丁守信、董博俊等16名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及新時代優秀退役軍人感人事跡,製作“城西退役老兵風采錄”,多形式展示、弘揚革命精神。為展現革命前輩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和為民精神,西區邀請參戰老兵、退役軍人“兵支書”“老黨員”充實退役軍人講師團師資力量,針對轄區退役軍人個性化差異,以“缺什麼、補什麼,缺什麼、講什麼”的原則,創新“退役軍人三課堂”,組織宣講宣教30余場次,積極協調西寧市電視台及各網絡媒體平台,對李清連、王正生等抗日戰爭、抗美援朝老兵,新時期優秀退役軍人事跡進行展播,傳承紅色基因,匯聚前行力量。結合“退役軍人之家”建設,徵集立功獎章、紀念章、紀念品、舊軍裝、老照片等122件,購置軍事模型31件,設置軍品展示區,讓廣大退役軍人在業務辦理、休閒活動中重溫從軍記憶。
用好“紅色頭雁”,實施“領航工程”。充分發揮鎮(街道)黨(工)委書記、社區黨委書記、“兩新”黨組織書記、小區支部書記等“關鍵少數”作用,圍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及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入社區、小區樓院、企業、工地等領域開展分層、分類宣傳宣講,結合各領域特點共同探討促進企業發展、提升人民福祉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途徑。結合疫情防控和“我為群眾辦實事”走訪調研等重點工作,各黨組織書記積極帶頭,深入一線,察民情、聽民聲,為推動西區發展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各基層黨組織書記牽頭完成了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高空拋物科技監管、小區拆墻透綠、精神病患者合理安置、更換物業、鄉村黨建示範帶及村史館打造等民生實事,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為民服務的現實舉措,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