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小廁所 感受大民生

最佳推動社會建設報道一等獎

採訪手記

2018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廁所革命”為代表的農村衛生條件改善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環。2020年是農村改廁三年行動收官之年,各地下了大功夫,累計投入不菲,改建的廁所命運如何?2020年末,我們走訪了遼寧瀋陽兩個縣區、七個街道、20個村、近百戶農民家,對農村廁改情況展開調研,走近小廁所,感受個中大民生。

北方廣大農村,祖祖輩輩都用旱廁。政府到府改造廁所,群眾一分錢不用花,這是大好事。但我們深入走訪卻發現,這樣的好事辦砸了。

2021年1月27日,針對採訪內容,新華社調查類品牌欄目推出了題為《瞅瞅這“尬廁”,真氣人、真愁人——瀋陽部分農村廁改問題調查》的報道,對遼寧省瀋陽市過去5年投入幾億元財政資金改造8萬個農村廁所、而棄用超過一半的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挖掘,稿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推動“廁所革命”相關問題整改。

作為此次報道的策劃、參與者,走進人民群眾的生活,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讓群眾的喜怒哀樂成為自己的酸甜苦辣,在踐行“四力”的感同身受中提高發現力,是我們的最大體會。

鮮活細節的獲得,源自腳力的錘鍊

從具體手法和採制過程來説,《尬廁》是一次創新。調查性報道不僅需要把問題本身講明白、弄透徹,還要分析原因、找到解決辦法,這對記者踐行“四力”的水準和能力是很大考驗。

網民對《尬廁》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鏡頭感較強的見聞。“廁所對著灶臺”“水桶邊蓋著毛巾當便池”的細節給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而這些細節完全來自多次沒有目的地的採訪。採訪當日,我們讓司機隨機開,開到一個村就隨便找農家進去問。

“大娘,你家廁所改得咋樣,讓我們看看行不行。”“大爺,你家廁所改了沒?”“大哥,這家也沒人住咋還裝廁所了呢?”村民們善良健談、民風淳樸,談話中透露出對農村廁改的不滿。我們走了十幾個村的幾十戶農家,幾乎每個農民都願意和我們嘮兩句,抱怨幾句農村廁改“勞民傷財”“不實用”。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記者的腳力,顯然不僅意味著“能跑”“耐跑”,還要“會跑”“善跑”。憑著這種“見到村子就停”無目的的盲採形式,我們走進了瀋陽兩個縣區、七個街道、二十個村、近百戶農民家中。設計不合理、工程品質差、後續維護弱等不同現象,都積累了五六個素材。為後續成稿過程優中選優、用準最恰當的例子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

要寫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必須要讓讀者有代入感。要把筆者看在眼裏、存在腦裏的畫面“再現”,把客觀對象寫得有聲音、有色彩。讓讀者能産生“不在眼前,卻又似在眼前”的共鳴,這也是我們在寫稿過程中,反覆思考、多次打磨的重點。

多觀察一點、多思考一點

《尬廁》播發後,很多同行、朋友來詢問,“廁所革命”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我們是怎麼想到重新做,又如何能做出彩的呢?

事實上,我們在基層調研其他選題時,經常看到農戶家院子裏擺放著藍頂白皮的小房子,我們也看到,這些新改造的廁所大多被當作倉庫,或幹脆廢棄。

在午休時聊起這個話題,大家都很興奮。“廁所革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的重要工作,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如果多次走訪都能發現類似問題,則説明瀋陽這項工作漏洞較多。我們敏銳地認識到,這個事情必須深入調研。

發現好題材只是好新聞的第一步,把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做成鮮活、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是根本。

農村廁改怎麼樣,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我們決定用一個一個鮮活的事例説話,再輔之以數據支撐,廁改的落實情況躍然紙上。

在日常工作中,多留意一點、多觀察一點、多思考一點,不斷提高“發現”能力,好稿子水到渠成。而只有走出辦公室、會議室,跳出文件和材料,到工廠、農村,多觀察人民的生活、傾聽人民的呼聲,這“一點”才能真正獲得生命力,實現有效延展。

最終,整篇報道直擊受眾關注焦點,角度新穎,體現了新華社輿論監督稿件一貫秉持的銳利風格,對實際工作産生正面推動作用。

新聞的主角永遠是人民

人民群眾是最樸實、最可愛的人。各行業領導和大師經常説,“要把一項工作做好,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走到人民群眾中”。如何能把新聞真正寫在大地上,寫到老百姓的心坎裏?通過《尬廁》稿件的採寫,我們對這些有了很深的體會。

人民群眾是最樸實、最可愛的人。作為在城市長大的人,面對廁所改造棄用這樣的敏感話題,我們原以為敲開農家的門、打開農民的話匣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好了多吃閉門羹的心理準備。但當我們走進近一百戶農民院子時,除了一位中年男人堅決拒絕了我們的對話請求,其他人家都敞開了心扉,一邊帶我們看室內、室外的廁所,一邊講述著他們或不滿、或苦澀、或無奈的感受和對改善現狀的期盼。這些鮮活的畫面,是從會議室裏、電話裏、通稿材料裏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

大格局和大方向不僅僅能從大事件中體現,也可以從腳踏實地為民辦事中體現。我們也不禁感慨,如果“尬廁”的管理部門能聽到這麼多農民的用廁感受,走村入戶調研,幾萬個廁所絕對不會一棄了之,惠民工程也不會淪為“傷心工程”。

這篇稿件被人民網、央廣網、環球網等230余家媒體轉載。新華社客戶端當日閱讀量達560萬。相關話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第6名,話題閱讀量近3億。被新華社公眾號轉載後閱讀量很快突破10萬+。我們堅信,網民每一次點擊、評論的背後,都是他們對稿件字裏行間所充斥的人民最樸素需求的一種共鳴和思考。我們希望,我們的稿子不僅能揭示現實,更能改變現實。

新華社老領導南振中説過,“發現力”是一名記者應終身錘鍊的本領。如果説此稿得到了同行和群眾的一定認可,那麼在深入調研和鮮活見聞基礎上的“發現力”是取得成功的兩個關鍵點。

“用群眾語言講好故事”這是前輩們、領導們對我們青年記者的諄諄教導,通過《尬廁》稿件的歷練,讓我們更加堅信,只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情感交給廣大人民群眾,和他們同勞動、共甘苦,把群眾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內化成自己的感受、思考。新聞工作者就一定能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寫下有意義的一筆。

 

編 輯  陳國權

 

責任編輯: 劉志興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22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