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涼山: 用筆和鏡頭勾勒一地之變

採訪手記

1月28日,中國新聞社“新春走基層”專欄刊發了由四川分社文字記者岳依桐、攝影記者張浪、視頻記者陳選斌採寫、制作的報道《“跑出”大涼山的彝族外賣騎手:為“跑回”家鄉發展而奔跑》,報道涵蓋文字、圖片、視頻等。

涼山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大小河流縱橫交錯,山高坡陡谷深,72%的面積為高山地貌。長期以來,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地質條件導致當地交通發展極其緩慢,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這裏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地。在黨中央領導下,在四川省各部門、各市州及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援下,通過涼山民眾不懈努力,去年11月17日,涼山州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

為更好地反映涼山的發展變化,記錄脫貧攻堅進程,我們3人組成了涼山小分隊,主要承擔赴涼山的採訪報道任務。僅2020年3月至12月,我們就10多次赴涼山採訪,足跡遍及涼山各地,也有幸見證了當地民眾生活發生的點滴變化。我們還“入鄉隨俗”地給自己取了彝族名字。今年的“新春走基層”,如何尋找新的角度講述涼山故事,讓受眾既能感受到涼山鞏固脫貧成果、奔小康的決心,又不出現“審美疲勞”,我們對此前積累的素材展開了充分討論,決定將筆和鏡頭對準從這片大山走出的涼山人——在成都打拼的涼山彝族外賣騎手。

我們原計劃是向受眾講述這一群體自力更生、努力脫貧的故事。經過對話,我們發現雖然漂泊在外,但這群彝族騎手心中都懷揣著同樣的夢想:早日回到家鄉發展。從過去的“哪裏有工作去哪裏,哪裏收入高往哪裏跑”,到如今紛紛為了回家鄉而努力,涼山年輕一代的思想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轉變?我們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新聞價值,臨時決定轉變報道方向,朝這一角度深挖。

經過採訪,我們了解到,十年前涼山工作機會不多,成年了便到全國各地打拼,是當時涼山年輕人不約而同的選擇。而隨著涼山脫貧攻堅卓有成效,涼山各地發展蓬勃有力,工作機會不斷增加,無形中“召喚”他們回歸。開餐飲店、當養殖戶……這群彝族外賣騎手如今起早貪黑地工作,就是在為回鄉發展的夢想積累原始資金。

稿件標題中用了三個“跑”字:第一個“跑”展現了過去涼山民眾想外出打拼、改善生活狀況的急迫;第二個“跑”則展現家鄉脫貧摘帽後,他們想回到家鄉發展的急切;第三個跑則契合受訪者的職業,勾勒出他們勤勞奮鬥的形象。

採訪過程中,我們跟隨彝族外賣騎手們一起送外賣,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他們的點點滴滴。在充分採訪的基礎上進行報道,打磨稿件文字、處理圖片、剪輯鏡頭……最終推出了這組生動的報道。

雖然此次採訪報道全程在成都開展,但若沒有一次次奔赴涼山實地採訪,我們或許難以抓住稍縱即逝的新聞閃光點,跳出涼山看涼山。經過這次採訪,我們深刻感受到踐行“四力”對于青年記者成長的重要性。未來,涼山小分隊將繼續深入基層,用心採訪,寫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

同事點評

該組由文字、圖片、視頻組成的報道,角度新穎,小切口講述大變化。以3位走出大涼山的彝族外賣騎手的故事,側面反映大涼山脫貧攻堅取得的成就,可讀性較強,亦符合對外宣傳需要,是一篇“新春走基層”佳作。但仍有不足:如文字稿件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可適當補充涼山彝族自治州脫貧攻堅舉措特別是吸引人才返鄉等內容,增加稿件厚度。

編 輯  申 琰

責任編輯: 劉志興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0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