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重大典型人物報道

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由新華社報送的《英雄無言——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本色人生》獲得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類別一等獎。張富清是多年來少見的産生極大影響力的典型人物,新華社率先精準提煉出張富清的初心、本色這一精神內核。中共中央授予張富清“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之際,張富清成為8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之一。近日,《中國記者》與獲獎報道團隊記者進行了深度對話,探討融媒體時代如何做好重大典型人物報道。

一、張富清這一典型是如何發現的?

中國記者:2019年,新華社湖北分社成功推出不忘初心、深藏功名的共産黨員張富清的先進事跡,相關報道産生了很大影響,湖北分社是如何發現張富清這一典型的?

譚元斌:2019年春節後,作為以恩施州為調研基地的記者,我從恩施州、來鳳縣宣傳部門獲得了有關張富清事跡的線索。我敏感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極其珍貴的重大人物典型,隨即進行了初步核實,並向分社總編室領導作了匯報。3月中旬,在充分核實研判並向總社編輯部報題的基礎上,湖北分社在向上級機關報告情況時明確提出,張富清這一人物真實可信、事跡感人,值得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大人物典型進行深度挖掘宣傳。此時,我們對張富清的主要事跡已經作出確定無疑的判斷,但對于其事跡背後的原因和更多的細節尚不清楚。

中國記者:湖北分社對其新聞價值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譚元斌:在向上級機關報告的同時,湖北分社迅速成立了由社長唐衛彬任組長的全媒體報道組,抽調文字、攝影、音視頻等工種骨幹力量,全力投入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團隊成員包括時任湖北分社副總編輯楊依軍,分社音視頻部主任余國慶,攝影部主任程敏,音視頻部記者王斯班等,我自然也是團隊一員。在反覆醞釀的基礎上,3月27日,全媒體報道組前往來鳳,深度挖掘張富清感人事跡。

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對典型人物報道極為謹慎。張富清的事跡涉及軍隊,時間又相當久遠,我們更是慎之又慎。在見到張富清之前,我們雖然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對他的事跡進行了核實,也做了扎實的週邊採訪,但其實心裏仍然犯嘀咕,不太確定是否還有未知的風險點。我們十分擔心某些哪怕是被善意隱瞞的事實會對他的定性造成致命傷。

在這樣的一份忐忑中,我們見到了張富清,一切疑慮隨之煙消雲散。被感動得流淚的我們,下定決心竭盡所能地講好張富清的故事,最大化地把我們的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基于紅色基因、紅色氣質所涵養的新聞品格,從一開始,我們就不是把張富清當作一個獵奇故事來看待,而是將其牢牢置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深入思考老英雄寶貴精神的時代意義,精準地找到了本色、初心這兩個核心關鍵詞,找到了解讀老英雄先進事跡的鑰匙和密碼。這一報道起點,源于新華社從誕生之日起就先天具有的政治擔當,源于新華社長期形成、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的典型人物報道優良傳統。

二、張富清係列報道是如何實現“常態化”推出的?

中國記者:在採訪張富清的過程中,記者經歷了哪些困難?是怎樣一一克服的?

譚元斌:要説困難的話,我覺得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對英雄事跡的確認。張富清的立功及轉業的時間非常久遠,如何確認他立功的真實性、準確性,如何確認他轉業到地方工作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來鳳縣三胡區工作所做出的成績,我們費了很多腦筋。我們根據軍史、戰史,結合張富清的立功證書,對他所立的功進行反覆推敲、考證,對于其中一些疑點給出了合理解釋。張富清立功證書記載的四次立功經歷,有兩次與軍史、戰史是存在出入的,時間上對不上。問題出在哪兒?原來,他的立功證書是1953年初由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教導團政治處根據其所持軍功章補寫頒發的,既然是事後補發,時間隔了好幾年,記憶難免存在混淆,這就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最終我們的判斷是,他的立功次數、立功等級是確定無疑的,只是對具體立功細節描述不準確。所涉及的那兩次立功,我們在報道中就一筆帶過,不究細節。他到三胡區工作的那些事,隔了半個多世紀,又沒有什麼文字記錄,要搞清楚就更難。我們一方面了解地方志,另一方面實地探訪,並盡一切努力尋找親歷者、見證人。最終找到了鐵匠楊聖,他在六十年代與張富清有過很長時間的交集,在張富清的安排下從湖南永順縣第二機械廠進入三胡區供銷社工作,解決了三胡區小農具緊缺的問題,後來還改造了水輪泵,讓本來只能抽水的水輪泵具有了發電、碾米的功能。楊聖的愛人還是張富清愛人的徒弟。能夠找到楊聖,可以説是完成了確認張富清先進事跡的最後一塊拼版,讓我們在採訪上沒有了缺憾。當然,這是借助外部力量完成的。

第二個是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不回避張富清被國民黨抓壯丁這一經歷。是回避這一事實,呈現一位完美的英雄?還是尊重事實,讓英雄更加真實,更加立體?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要做到這一點其實非常不容易,我認為這是對新聞真實底線的堅守。

第三個是對張富清的專訪。我覺得這是所有報道中難度最大、也是我們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我們在做完週邊採訪之後,對張富清進行了面對面採訪。為做好這次專訪,我們精心設計了每個環節,問的問題也都是開放式的,不追問、不質疑,而是引導老人坦露心聲。張富清講起犧牲戰友哽咽難言的鏡頭讓無數人潸然淚下,這是新華社的獨家鏡頭,正是來自這次成功的專訪。

中國記者:有關張富清的報道持續推出,呈“常態化”態勢,報道團隊是如何不斷挖掘新的素材、形成係列報道的?

譚元斌:從2019年4月開始一直到年底,湖北分社關于張富清先進事跡的報道持續不斷,佳作迭出,産生了顯著的集聚效應。我覺得,能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源于我們前期獲得了最權威、最係統的素材,特別是根據報道組組長、分社社長唐衛彬同志的部署,最大限度地對張富清的事跡進行了數字化轉化,所有的素材全部拍照歸檔,建立了完整的全景人物檔案;另一方面源于團隊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豐富的人物報道經驗,緊抓節點、緊跟熱點,大膽創新,推陳出新。無論是《初心永恒》微紀錄片,還是MV《你是一個傳奇》,都取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可謂是全媒體時代人物報道創新的全方位探索。特別是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英雄無言——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本色人生》一稿,是新華社推出的第一組關于張富清先進事跡的全媒頭條稿件,被《新華每日電訊》、《解放軍報》等190余家媒體轉載,引發強烈震撼和共鳴。稿件在寫作上精益求精,十易其稿。全文九小節採用電影場景轉換似的方式,從不同側面講述了張富清的感人事跡和可貴品質。

中國記者:您是土生土長的恩施人,作為欠發達的山區,恩施是否在脫貧攻堅報道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譚元斌:恩施是我的調研基地,作為恩施人,我非常熟悉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位于鄂西山區的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地處武陵山區,經濟欠發達,八個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根據新華社扎根工程的要求和湖北分社分黨組的部署,近些年來,我深入基層調研,採寫了諸多參考報道,推動解決了恩施的一些實際問題。恩施突發事件較多,每一次重大突發事件,我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開展報道,履職盡責。在脫貧攻堅報道中,我參與的《別了,雲端上的求學路》,獨立完成的“無臂小夥”“背簍哥”、絕壁引水等報道,産生了重大反響,發揮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氣的作用。

中國記者:湖北分社記者在開展張富清事跡及其他有關恩施的報道中,是如何踐行“四力”要求的?

譚元斌:踐行“四力”,腳力是基礎,是根本。腳力也是增強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繫、魚水深情的必然要求。“行千山萬水,走千村萬寨,入千家萬戶,吃千辛萬苦”,新華社記者唯有如此踐行“腳力”,才能讓報道有“源頭活水”,才能讓作品帶露珠、接地氣、有生命力。在有關恩施的報道中,我嚴格踐行“腳力”,最多的一年,在山旮旯裏跑了一萬多公里。以此為基礎,推出了一些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雖然並非“鴻篇巨制”,卻也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是這樣一種思路的延續和升華。

具體到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我們是這樣踐行“四力”的:

——踐行“腳力”,到生活中、歷史中尋找還原“戰鬥英雄”。我們在採訪中由遠及近,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全面感知、認識、了解張富清,把握捕捉人物的立體形象。團隊成員到過張富清工作生活過的三胡、卯洞,到過他出生戰鬥過的陜西漢中市、渭南市,到過他的老部隊新疆某紅軍團,僅週邊採訪對象就達數十人。我們還仔細查閱相關檔案和材料,對關鍵資訊逐一比對,反覆印證,確保萬無一失。

有了扎實的週邊採訪,我們和張富清對話時問的都是最核心的問題,而且盡量簡短,不是你來我往式的討論,而是提示和拋磚引玉,讓老人訴説,我們傾聽。就這樣,老英雄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動情地講出了那些藏在他心裏幾十年的驚心動魄的往事。憶及犧牲戰友,95歲的老英雄難以自已、哽咽失聲,這一感人至深的獨家鏡頭,戳中了所有人的“淚點”。

——踐行“眼力”,在點滴小事和細節中感受英雄、理解英雄,見人所未見,察人所未察。採訪中,團隊從張富清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裏,從他寫的歪歪斜斜的筆記裏,從他的檔案履歷裏……去破解他精神的密碼。斑駁的墻壁、褪色的家具,陽臺上排列整齊倣佛整裝待發的綠植,寫字臺上已被翻閱得封皮發白的《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讀本》和《半月談》雜志……這些被精準捕捉到的細微之處,無不承載著老人真實的精神和生活狀態;也正是這份無可置疑的真實,讓報道更加打動人心。

採訪中團隊發現,老英雄次子張健全沉默寡言,忙前忙後,卻拒絕成為被採訪對象。追問之下,他道出了實情:父親不讓接受採訪。團隊研判認為,張健全是做好老英雄報道的關鍵人物。于是,多方溝通,反覆動員,最終促成張健全接受採訪,講述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事實,並第一次面對鏡頭,念出了那首他寫給父親的詩——《老兵的敬禮》。“部隊來人了/老兵心中掀起波瀾/面對軍裝上的軍徽/老兵用一條獨腿堅強站立/緩緩舉起右手/莊嚴地行上軍禮……”張健全情到深處,淚水長流,聞者無不動容。

——踐行“腦力”,發掘升華英雄的精神內核和時代意義。採訪過程中,團隊不斷思考、討論,老英雄身上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經過分析認為,老英雄雪藏戰功,甘于奉獻,靠的正是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和本色。他時刻銘記入黨誓言,“黨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不能給組織添麻煩”……是他的口頭禪。堅守初心,不改本色,這就是張富清精神的內核,也是他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回歸初心,保持本色,方得始終,奮鬥新時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精神力量。“本色”這兩個字最終成為報道的核心關鍵詞,直接寫進了第一篇稿件的標題。

——踐行“筆力”,將感動轉化為全媒體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係列報道從策劃、採訪,到寫作、制作,再到播發、呈現的全流程、全鏈條,都鮮明地體現了“融合”二字。團隊成員深情創作,盡最大努力把採訪中的那份感動、那份震撼、那份敬佩、那份啟迪,通過作品呈現出來。同時,又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著眼于老英雄樸實純粹的個人風格,堅持平實的表達,不誇張不渲染,用大量鮮活生動的細節、白描,用場景還原,讓受眾感到老英雄倣佛就在身邊。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正是源于“筆力”。

三、張富清報道如何以融媒體形式增強影響力?

中國記者:報道張富清事跡的媒體這麼多,您覺得新華社報道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了自身的優勢?

譚元斌:就我個人思考,新華社優勢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政治站位高。從一開始,我們就把張富清先進事跡放到廣闊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下,放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強勁脈搏下,以獨到的政治眼光看待張富清,看待為共和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我們不是獵奇志異,而是要弘揚英雄精神、銘記英雄貢獻、樹立黨員標桿、回望初心使命。二是新華社的紅色基因、紅色氣質、品格擔當讓報道團隊與張富清及其家人之間産生了強烈共鳴。不僅在採訪上毫無保留予以配合,還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確保了採訪的延續性。張富清回憶犧牲戰友深情自白獨家鏡頭的獲得,沒有這份信任是不可能的。三是新華社在融合報道方面的優勢,讓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通過全媒體渠道推出,産生了良好的放大效應和集聚效應。四是團隊注意到第一輪報道推出後産生的強烈社會反響,第一時間採寫了高品質的參考報道,得到了中央領導重要指示,讓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的影響力達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總體來看,新華社報道品質高、連續性好、創新性強,得到了社會的公認。

中國記者:湖北分社一直是以團隊的形式來開展有關張富清的報道,集體協作的力量是怎麼體現的?

譚元斌:為做好張富清先進事跡報道,湖北分社成立了高規格的報道團隊,團隊裏既有“60後”“70後”,也有“80後”“90後”;既有攝影“大咖”、音視頻“大咖”、新媒體“大咖”,也有熟悉情況、具有豐富人物報道經驗的文字記者。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各展所能,圍繞出精品力作這一目標,發揮各自優勢,擔當作為,敢于突破,勇于創新,不斷攀登高峰,打了一場漂亮的“兵團戰”。團隊成員有人錄制MV,有人出書,有人走上演講臺講述張富清感人事跡和報道心得體會。2019年11月8日,《好記者講好故事》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央視晚間黃金時間播出,團隊成員、湖北分社音視頻部主任余國慶一段7分鐘的演講,再一次讓億萬觀眾感受到了張富清所獲得的“共和國勳章”的分量。團隊不僅致力于打好突擊戰,而且重視持久戰。一次報道就是一場修煉,讓每個人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團隊裏老中青幾代人都有,在集體協作中默默傳承著新華精神。

中國記者:張富清報道是如何開展融合報道創新的?

譚元斌:在張富清報道中,我們堅持守正創新,努力讓典型人物多維度、持續、深度發揮廣泛的教育意義。

2019年3月以來,報道團隊連續創作係列融媒體産品,涵蓋文字、圖片、視頻、MV、漫畫、圖書等。4月8日推出的新華全媒頭條《英雄無言——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本色人生》全網總閱讀量過千萬。6月17日推出的微電影《初心永恒》被430多家傳統媒體採用,全網總瀏覽量逾2億。8月8日推出的《你是一個傳奇》MV,新華社湖北分社社長唐衛彬作詞並領銜出鏡演唱,三天內播放量達到1120萬。報道集《初心——向共産黨員張富清學習》發行量超過40萬冊。視頻書《本色英雄張富清》是關于張富清事跡的第一部報告文學,由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柳斌傑作序,入選2019年度“中國好書”。通過多途徑、立體化、可持續的宣傳,産生了顯著的品牌效應,實現了張富清先進事跡教育意義的最大化。

張富清係列報道,既體現了新華社在傳統人物報道方面的優勢,又展現了新華社在全媒體時代勇于突破傳統思維限制,將人物報道提升至融合傳播全新境界的格局和能力。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在開展人物報道時,應該按照“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要求,努力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中國記者:張富清係列報道對我們今後開展重大典型人物報道有哪些啟示?

譚元斌:在新華社領導高度重視和各編輯部門的精心指導、大力支援下,關于張富清的報道一波接著一波,持續跟進,層層遞進,多平臺立體化傳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高潮,讓廣大受眾看到了與以往典型人物報道相比更加豐滿生動、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老英雄形象。這是新華社領導高度重視、全社上下通力合作的結果,也是湖北分社報道團隊深入踐行“四力”,打團體戰、持久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成果。

對今後開展重大典型人物報道,我覺得有這麼幾點啟示:一是要增強融合報道意識。在採編發每一個環節都要注重融合,讓人物以更加立體、更加飽滿的形象呈現在受眾面前,既見其人,又聞其聲。即便是在特殊情況下無法獲得報道對象的音視頻素材,也應盡量通過技術手段予以彌補。二是重大典型人物報道要組建涵蓋文字、攝影、音視頻等不同工種的全媒報道團隊,並且要程式化、正規化,確保團隊能夠持久、集中作戰。三是要深入踐行“四力”,對于人物報道必須慎之又慎,典型性不夠的寧缺毋濫,不跟風,不炒作,每一個疑問都務必弄清楚,存疑的要待充分評估後妥善處理。面對採訪對象,無論多麼感動,都要保持對專業精神的敬畏和尊重。在作品呈現上,感情要充沛,表達要克制;要動情,不要濫情。這三點是我們從歷時大半年的張富清報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對于做好全媒體時代的典型人物報道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作者譚林茂係新華社新聞研究所主任編輯,譚元斌係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責任編輯: 劉志興
0100900900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7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