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起朝陽 守護夕陽 照亮新光 金鳳區社區治理溫暖同行
在銀川市金鳳區彩虹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83歲的獨居老人李月霞接過志願者送來的熱乎飯菜時笑容舒展;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北社區的“紅色驛站”內,外賣騎手李發軍利用驛站微波爐加熱午餐後,在充電休憩區翻看黨史書籍,這裡配備的冰箱、熱水器、充電寶等設施,讓他感嘆“像回家一樣溫暖”;世悅社區“聚鄰”廣場上,居民鄒建華陶醉在京劇院演員表演的《霸王別姬》唱段中,國粹惠民演出讓百餘名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文化盛宴……這些看似細微的生活場景,正是金鳳區以黨群服務“小切口”撬動基層治理“大文章”的生動縮影。
-
銀川市永寧縣:從“窗口”轉“門口” “移動小桌”暖群眾心窩
在永寧縣社區廣場的樹蔭下、涼亭裏,幾張輕便桌椅一擺,便是一個“社區辦事處”。小桌前,政策宣講聲、孩子嬉笑聲、鄰里交談聲相互交織——這是永寧縣實施基層治理舉措的一道風景線。曾經居民辦事“跑斷腿”,如今社區幹部服務“送上門”,一張小小的“移動辦公桌”,成為連接社區黨群的連心橋。
-
吳忠市紅寺堡區:“小積分”兌出“大能量”
夏日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原村,連片的設施農業大棚泛起銀光,大棚裏飽滿的番茄挂滿枝蔓,村民們正穿梭其間採摘裝箱。這個曾經“底子薄、矛盾多、産業弱”的移民村,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集體經濟百萬村”。蛻變的密碼就藏在“黨員積分制”的創新實踐中。近年來,紅寺堡區通過量化黨員責任、激發群眾參與,探索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新路徑。
-
中衛市沙坡頭區基層治理新態:專業社工牢根基 志願星光暖樓棟
近年來,中衛市沙坡頭區探索實踐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願服務”基層治理模式,通過黨組織統籌資源、專業社工精準服務、志願服務廣泛參與,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共治”轉變,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服務生態圈。
-
永寧縣基層治理新配方 :“社工+志願者”攜手破題
近年來,隨着城鎮化步伐加快,永寧縣基層治理面臨服務需求多元化與供給壓力加大的雙重挑戰。針對社區資源分散、服務精準度不夠、群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永寧縣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志融合”為突破口,通過建機制、強隊伍、創品牌,推動社區工作者與志願者協同發力,有效激活基層治理“末梢神經”,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便捷、溫暖、精準的服務。
-
中衛市沙坡頭區:村社聯建 推動基層治理“破圈融合”
近年來,中衛市沙坡頭區圍繞農村、社區行政區域交錯、服務對象重疊、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積極探索“村社聯建”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組織聯建、産業聯營、治理聯抓、服務聯做,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格局。
-
銀川市:物業“紅”起來 民心“暖”起來
近年來,銀川市聚焦物業管理缺位、服務不佳、標準不高等問題,深入推進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融入基層社區治理,系統開展“四聯四提”行動,着力以“鳳城物業紅”黨建品牌,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協同的工作格局。
-
石嘴山市平羅縣:“網”下扎根 基層治理開華結實
近年來,石嘴山市平羅縣以“黨建+網格”為抓手,通過織密“紅網格”、做優“微網格”,凝聚共治合力,讓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變成服務群眾的“最美零距離”。越來越多的力量不斷凝聚到網格中,平羅縣基層治理有了新氣象。行走在大街小巷忙碌的網格員身影、居民滿意的笑臉、社區和諧的氛圍,共同勾勒出一幅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生動畫卷。
-
吳忠市利通區:鍛造“新農軍” 繪就“新豐景”
春日的黃河水裹挾着泥土的芬芳,流淌過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的田間巷陌。白寺灘村的青葡萄藤蔓攀上竹架,嫩葉在春風中舒展;新華橋村的日光溫棚折射着銀光,果蔬的清香與泥土的濕潤氣息交織;金豐社區的辣椒地裏,紅綠相間的果實壓彎枝頭……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利通區的黨員幹部們正以創新為筆、實幹為墨,書寫着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
寧夏吳忠:“定點&&”讓民聲“落地有聲”
近年來,吳忠市按照市縣領導抓關鍵、部門領導抓重點、鄉鎮(街道)抓覆蓋思路,充分考慮區域、行業、系統等因素,實行“1+1+2+N”工作機制,1位黨員領導幹部&&1個以上黨支部,每年開展工作不少於2次,幫助解決N個實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