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枸杞研究的“領航者”
2022-08-09 10:38:53 來源: 寧夏日報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9個人憑借10萬元起家,短短十幾年由自治區級實驗平臺上升到國家級實驗平臺,建起世界唯一的枸杞種質庫和資源圃,打破了40多年單一的枸杞種植局面,使寧夏成為全國枸杞研究的領航者,這便是寧夏農林科學院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試驗室)的創新發展歷程。

  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試驗室)自2007年成立以來,聚焦功能基因定位克隆、枸杞種質創新、品種選育、機械研制、功效物質作用機理、産品深加工等開展聯合攻關,為寧夏枸杞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7月26日,記者來到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工程技術研究所時,幾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正在做試驗。

  “我們現在的科研條件比創建初期那會兒好了不知多少倍。”寧夏農林科學院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龍説,那時沒有良種和配套技術,更沒有儀器設備。如今中心聚焦各方人才,僅博士就有11人,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試驗儀器設備。

  “以前枸杞種質鑒定檢測工作主要依靠傳統方法,鑒定效率低、精確度差,如今無論是種質資源保存條件還是資源鑒定技術手段,都上了一個檔次,由粗放的表型鑒定向精準的分子與生理鑒定轉變。”曹有龍指著眼前一臺氣相質譜儀向記者介紹,這臺設備主要用于種質資源鑒定,“以前我們做種質資源鑒定都要送到區外去做,如今有了這臺設備,自己就能輕松搞定,且精確度、速度得以大大提升。”

  “我們擁有一支追求科技創新服務産業的創新團隊,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用知識為農民和企業服務。”這是曹有龍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雄厚的科研實力使得枸杞工程中心(試驗室)緊緊圍繞國家、社會和市場需求來確定研發項目,逐漸由過去“會什麼就申報什麼項目”轉變為“需要什麼就研發什麼”,把最稀缺的資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試驗室的科研人員主動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開展枸杞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攻克了極端立地條件下枸杞種植技術難點,創建了新墾荒地、沙漠、戈壁灘、鹽鹼地等不同生態區種植模式;創建的籬架栽培、自然半圓樹型、“疏、剪”二字修剪法,實現了輕簡化栽培;應用示范枸杞係列專用機械,有效防止了因焚燒和農藥過量施用導致的環境污染;明確了枸杞鮮果制幹預處理原料及配方、時間、方法及制幹工藝技術指標,配套應用太陽能、熱泵等枸杞專用制幹設備,鮮果制幹時間由36小時縮短到22小時,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

  在此基礎上,枸杞工程中心(試驗室)聯合福建農林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以及臺灣成功大學等12家研究機構,歷經10年,從評估、測序、組裝到數據深度分析,攻克重重難題,順利完成枸杞全基因組測序。制定出國際枸杞DUS測試指南,破譯了枸杞基因組密碼,建成了枸杞基因組數據庫,完成了染色體級的高品質枸杞基因組圖譜,繪制出首張高密度遺傳圖譜,挖掘出枸杞黃酮代謝、自交不親和、多糖與花青素合成等關鍵功能基因40個。由其牽頭、聯合區內外從事枸杞研究的專家歷時3年撰寫而成的《Goji》英文專著,也于今年6月正式出版,這是目前世界上首部用英文係統介紹枸杞的專業書籍。

  如今,枸杞工程中心(試驗室)先後主持完成國家和自治區級各類項目150余項;培育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枸杞新品種(係)50余個,獲國家林木新品種保護權5個,審定良種3個;研發出枸杞深加工産品15個、枸杞專用係列機械16臺(套),授權專利95件;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54項;獲得政府、企業有償成果轉化、科技研發項目21項,以市場方式獲得經費資助2000多萬元。

  “最近我們拿下了自治區首批‘揭榜挂帥’項目之一的‘枸杞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項目,新的‘戰役’又要打響了。”曹有龍説,枸杞工程中心(實驗室)將聯合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四川大學、海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在基因組學解碼破譯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中心所實施的自治區重點育種專項‘枸杞新品種選育’一期已結束,我們開始著手二期設計,凝練新目標、布置新任務,以確保寧夏枸杞育種國內領先水準,由此佔領枸杞研究制高點。”(記者 張瑛 實習記者 柴璽然)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