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空心變中心 鄉村有樂園
2022-07-21 09:46:44 來源: 寧夏日報

  “空心村”是指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尋求發展,使得留在農村的人口逐漸減少。同時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莊週邊,而村莊內卻存在大量的閒置宅基地和土地,形成了內空外延的用地狀況,即“空心村”。

  平羅縣轄7鎮6鄉144個行政村,自然村莊點1113個,農村房屋平均空置率達42.3%(部分村莊高達70%),自然村莊點分布零散、基礎服務設施不完善、鄉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建設用地利用率低等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亟待打破。2020年以來,平羅縣以農村改革為抓手,以創建寧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為契機,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已規劃編制14個“多規合一”實用性中心村莊,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推行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和“一村一莊”發展模式,投資近2億元推進姚伏鎮燈塔村、靈沙鄉勝利村、寶豐鎮興勝村、崇崗鎮常青村4個高品質美麗宜居村莊建設,通過提升村級管理水準和村民自治能力,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改善村居村貌,探索宅基地改革、農村土地確權等措施,在“空心村”整治上蹚出了一條可操作可復制之路。

通伏鄉通城村村集體新建的大棚。

  “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7月18日,在平羅縣通伏鄉通城村萬畝綠色富硒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鴨群嬉戲、魚兒翻騰,村民在水渠邊撒開大網捕撈魚和蟹,一幅和美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吸引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通城村黨支部副書記馬毅見證了通城村從“空心村”到“網紅村”的蛻變。2012年實施土地流轉政策後,大部分村民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後搬進城市居住生活,近60戶村民的房屋成了空置房,這一空就是十多年。

  近年來,通伏鄉將“碎片化”土地“化零為整”,形成集中連片的“一塊田”,以通城村為核心區,輻射帶動新豐村、五香村等,開展稻魚、稻蟹、稻鴨等綜合種養模式,建設了集新品種展示、新技術示范、綠色農産品生産為一體的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目前,基地面積達16000畝。

寶豐鎮興勝村新村落墻面上繪制的二十四節氣墻繪很受村民喜愛。

  馬毅告訴記者,通城村借力宅基地制度改革,將閒置的58戶村民宅基地收儲、房屋拆除,騰退整治後的土地,一部分用于活動中心和家庭農場建設,調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10畝,村集體分享增值收益18.75萬元,剩下的50畝對外租賃,每年租金收入十幾萬元;村子北邊的50多畝地全部建成蔬菜大棚,建成後預計每年增加收入25萬元。

  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通城村項目區採取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種養、統一生産標準、統一服務機構模式,應用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魚養鴨等生態迴圈種養技術,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也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50萬元。

  “一村一莊” 讓村民盡享改革福利

  7月15日,平羅縣姚伏鎮燈塔村65歲村民張祥來到新房查看裝修進度,現代化的裝修風格時尚大氣。

  “再有十幾天就裝修完了,獨門獨院,周圍綠化環境也好,真沒想到老了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張祥笑著説。

  老張的兒子多次想接他到城裏居住,因為舍不得家裏的10余畝地,老張一直住在老舊的土木結構的房子裏。這次一起搬到新村的還有不少老鄰居,幾家人共同請了設計公司,精心謀劃著未來的新居。“感覺這裏比城裏生活還要好!”張祥告訴記者。

  曾經,姚伏鎮18個村莊的空心率達到38%,為降低空心率,盤活農村閒置資源,姚伏鎮根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造燈塔美麗宜居生態新村。

  “我們通過尊重民意、規劃先行、打破界限的方式,4次下村調查村民需求,以燈塔村為基礎,採用村民自建房屋為主體、政府投資基礎設施的模式,共提供6種戶型供村民選擇。”姚伏鎮燈塔村駐村第一書記趙建明告訴記者,預計投入1.48億元,建設323套高品質居民住房,其中,一層居民住房216套,二層住房53套,公租房54套,實現了村容提升、環境改善、用地集約。截至目前,一期建設177套房屋已全部完工,大部分村民已經開始裝修。

  走進寶豐鎮興勝村,68歲的村民黃富林在院子裏的菜園澆水,妻子艾慧玲摘下新鮮的茄子和辣椒準備做午飯。

姚伏鎮燈塔村即將裝修好的民房。

  2020年,黃富林一家搬到村裏集中建設的新家園,開啟了新生活。“以前在老莊點住,環境臟亂差,路也不好走,一到下雨天就出不來進不去,往年這個時候要收麥子,一下雨只能在家幹著急。”黃富林説。

  “現在村裏有音響設備,晚上閒了我們就去跳廣場舞,我還買了個落地手機支架,和村裏的姐妹們跟著網上的視頻學健身舞蹈,精神面貌一天賽過一天。”艾慧玲笑著説。

  通過“一事一議”制度,興勝村利用項目資金將道路全部硬化,各方面設施配套齊全。在興勝村東側的施工現場,33套凈能零碳住宅已經開工建設,目前房屋已全部被認領。“我家是零散戶,看村裏集中新建的房屋條件好,住著特別舒心,這次我也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52歲的村民黃學華説。

  靈沙鄉勝利村整合各類資源,撬動農民新居建設,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打造出平羅縣“一村一莊”樣板村。

  “過去住的那個莊子環境不好,垃圾亂倒,一下雨,道路就變成了泥路。”勝利村村民何小玲説,自從搬進了新房,白墻黛瓦、窗明幾凈,門前道路硬化,太陽能路燈照明,去年還通了天然氣,過上了和城市裏一樣便捷的生活。

  “一增一減”盤活土地資源

  保留村莊填空做“加法”,不保留村莊退出做“減法”。平羅縣在“一加一減”中,對25個空置率較高的規劃不保留村莊點進行退出整治,涉及農戶1125戶,累計清理騰退閒置建設用地近3000畝。自2015年啟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來,平羅縣創新建立了農村宅基地“超佔有償使用、轉讓政府補貼、審批縣域統籌、新增多元保障”的管理新機制,出臺了農村房屋徵收安置補償暫行辦法等配套措施,明確了農戶閒置房屋徵收的范圍程式、安置方式、補償標準和開發利用方式等,為推進“空心村”拆除整治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制度支撐,同時整合國土整治、農村土地改革、石嘴山市補助資金和縣財政配套資金等,為“空心村”全面整治提供資金保證。

靈沙鄉勝利村中心廣場長廊。

  靈沙鄉黨委書記楊自飛告訴記者,對“空心村”拆除房屋的農戶,主要採取退出宅基地進城居住、到保留村(中心村)置換房屋或新建住房等方式進行補償安置;對騰退土地主要採取平整復墾、調整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式進行開發利用。靈沙鄉以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為主線,整合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二輪土地承包延包試點等改革任務。通過實行“大分散、小集中、組團式”安置方式,勝利村共插花安置移民34戶147人,退出農戶戶均增加財産性收入7萬元。實現了加快移民脫貧致富步伐。同時將宅基地“三權”分置與鄉村産業發展有機結合。對閒置宅基地退出整治後的土地,調整使用372畝,其中:集中規劃建設養殖園區2個322畝、建設倉儲曬場1個50畝;復墾耕地825畝,給退出農戶確權88.6畝,建設移動大棚62畝,並低于市場價格租賃給移民,增加移民財産性收入。

  通過宅基地制度改革,勝利村實現了促進全村産業發展、村莊宜居、農民多元增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四大目標。

  “一塊田”改革破解鄉村發展瓶頸

  據平羅縣農村綜合改革服務中心主任顧思偉介紹,近年來,平羅縣通過建立“優先入市、直接入市、整治入市、調整入市”四種方式,賦予閒置房地退出、置換、轉讓、租賃、入市等權能,全縣累計入市157宗1521畝,土地出讓總價款1.02億元,村集體分享增值收益3322萬元。騰退閒置宅基地調整入市69宗185畝,通過租賃閒置宅基地發展設施農業169宗139畝,盤活了閒置建設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寶豐鎮興勝村村民黃富林和妻子艾慧玲在新房裏。

  平羅縣引導農戶按確權土地實有面積通過互換、重劃等方式“化零為整”,變零散的“小塊田”為連片成方的“大塊田”,有效解決了土地“碎片化”問題,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出了可行性辦法;同時降低了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費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産率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率。目前,已在11個村開展了“一塊田”改革,涉及農戶4200戶,面積5.7萬畝。

  石嘴山市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曉斌分析道,平羅縣“一村一莊”建設除了讓農民在居住條件上享受到改革福利外,在此基礎上開展的“一塊田”改革、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等探索,對破解農地“碎片化”問題、改變農民多年來小而散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有著更為深刻的變革意義。(記者 謝薇 李良 見習記者 蔡莞鬱 張適清)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