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産業向“新”強信心-新華網

寧夏銀川:産業向“新”強信心

2025-11-25 10:07:25
來源:銀川市委宣傳部

  西北內陸,黃河之畔,銀川正站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直面時代命題:如何突破地理局限,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産業發展之路?

  答案,就寫在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裝備産業的蓬勃脈動裏,寫在創新驅動的澎湃動能中,寫在數字經濟的浪潮之巔。

  “十四五”以來,銀川以“新”為帆、以“創”為槳,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奮楫爭先,用實幹書寫着從“製造”向“智造”的跨越、從“跟跑”向“並跑”乃至“領跑”邁進的精彩答卷。

  (一)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與關鍵抓手。五年來,銀川市委、市政府立足長遠、前瞻布局,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一邊推動傳統産業迭代升級、煥發新機,一邊布局新興産業與未來賽道、搶佔先機,讓産業體系的“筋骨”更強健。如今在銀川,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裝備産業為主導,數字經濟深度賦能、現代服務業活力迸發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已勾勒出清晰鮮明的輪廓。

  2022年,銀川市&&《“三新”産業三年倍增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4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園區為依託、項目為牽引、企業為支撐、創新為動力、産業鏈為重點,深入實施産業轉型升級八大工程,加快構建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産業為主導的現代産業體系。

  從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單晶硅智慧工廠,到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伏材料製造基地;從全球最大工業藍寶石生産基地,到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芯片適配基地,銀川以實幹為筆,將宏偉藍圖一一繪就為現實。截至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535家,光伏、高端裝備等3條産業鏈突破百億級,現代化工業體系的韌性與活力持續彰顯。

  2024年7月,銀川市委十五屆十一次全會再次明確:聚焦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三都五基地”,加快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産業發展集群化,着力構建以“三新”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銀川正以日新月異的姿態,重塑産業版圖,重鑄發展優勢。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新裝備産業正逐步成為支撐銀川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柱石。

  今年1-9月,銀川新材料産業實現産值佔市級比重達24%,39個重點産業項目完成投資近24億元,成為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新裝備産業以15.7%的規上工業産值佔比、23.6%的製造業佔比,成為驅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産業升級的成效,更體現在亮眼的企業答卷中:蒙牛乳業寧夏工廠獲評“燈塔工廠”,成為中國乳業的驕傲;寧夏塞尚乳業自主研發的濃縮牛奶蛋白(MPC70)“破冰出海”,實現高端乳製品出口零的突破。“世界葡萄酒之都”名片不斷被擦亮,賀蘭山東麓産區葡萄酒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

  “要以新型工業化為牽引,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産業鏈,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銀川市委的明確部署,既是清晰的任務清單,更是務實的行動指南。

  肩負着技術創新與産業融合使命的六盤山實驗室,從圖紙落地到投入運營僅用了4個月,以“銀川速度”為城市創新注入了“科研活水”。2025年,該實驗室立項19項基礎科研項目,與22家企業簽訂基礎研究及産業升級合作協議,開放共享VTC試驗驗證中心、ATC分析檢測中心、ETC實驗測試中心,為企業提供儀器設備共享、中試驗證等全鏈條服務,有效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依託這一創新平台,銀川還打造了國內首個融合高精度圖像識別、智能化混線裝配技術的“AI+智造島”,有效破解製造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精準、測試成本高、産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走進共享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全球首個萬噸級鑄造3D打印工廠,14&工業級3D打印機整齊列隊、高速運轉。與傳統鑄造廠截然不同,這裡沒有轟鳴噪音,不見粉塵瀰漫,更無廢砂堆積。3D打印技術不僅打破了傳統鑄造的設計局限,更將生産周期從一個月壓縮至10天,實現了“高效、精準、綠色”生産的突破。

  “十四五”以來,銀川市聚焦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打出“培育+扶持+攻關”的組合拳:搭建“育小、登高、升規、晉位”梯次培育體系,推出專項資金獎補、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項目支持等36項舉措;精準落實獎補政策,對各類創新型企業給予重獎激勵;圍繞産業鏈需求優化科技項目體系,設置“新質生産力專項”等15類創新專項,靶向破解技術瓶頸。

  數據見證創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瞪羚企業等創新型企業總量達2423家;今年已推薦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4家,擬認定創新型標杆企業11家、高成長創新型企業72家,擬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111家。

  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生産線的量産應用,從單一産品的創新到全産業鏈的升級,創新正為銀川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三)

  數字化浪潮撲面而來,銀川以開放姿態擁抱時代變革。

  五年來,銀川搶抓“東數西算”國家戰略機遇,將算力確立為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以高水平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牽引,以打造“算力之都”為主線,充分釋放算力的疊加效應與倍增價值,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

  2024年2月,一場高規格簽約儀式為銀川“算力之都”建設按下“加速鍵”。區內外30余家頭部企業齊聚一堂,首批19個重點項目、141.2億元簽約金額重磅落地,為“三都五基地”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今年11月,賦能工業智能製造、金融、醫療等諸多行業的“賀蘭山一號”全棧AI行業模型正式發布。“該模型的發布是銀川AI産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銀川憑藉‘東數西算’關鍵節點優勢、完善的算力基礎設施及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具備打造西部AI高地的天然稟賦。未來,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將助力銀川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AI産業集群。”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樊文飛信心滿滿地説。

  今年,銀川市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名單,標誌着數字銀川建設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如今在銀川,數字基礎設施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既是驅動産業升級的“硬核引擎”,也是編織便捷生活的“智慧脈絡”。

  在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我國北方最大的風電增速器智慧工廠正全速推進建設。該項目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工業互聯網技術,生産線集成智能立體倉庫、數字孿生系統等前沿應用,全力實現提質增效。“項目建成投産後,物料流轉效率可提升40%,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到100%,製造成本降低25%。”該公司副總裁周建林介紹,項目將實現研發、製造、服務一體化運營,為新能源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裝備保障。

  數字化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展。在銀川中關村創新創業科技園,寧夏智數科技有限公司正與本地燃氣公司攜手,開發一款能講銀川方言的人工智能客服機器人,以本土化服務拉近與市民距離,打通便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從數據標注到算力集群,再到多元應用場景,銀川正以全鏈條的産業布局搶佔人工智能發展制高點,讓數字技術深度賦能千行百業。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歷史交匯點,銀川産業發展的腳步愈發堅定有力。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銀川産業發展的生動實踐。從車間裏的智能化改造,到實驗室裏的技術突破,從産業鏈的延展完善,到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銀川正以創新之筆,描繪着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畫卷。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