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縣:城鄉“結親家” 從“相鄰”走向“相親”-新華網

永寧縣:城鄉“結親家” 從“相鄰”走向“相親”

2025-11-24 16:57:23
來源:永寧縣委宣傳部

  “您快嘗嘗,閩寧鎮武河村的蘋果,甜得很!”永寧縣“團結大集”上,寧和社區助農攤位上擠滿了買蘋果的群眾,印着“武河村”字樣、盛滿紅彤彤蘋果的紙箱一排排擺開。這是寧和社區為閩寧鎮的武河村“親家”實踐站正在銷售晚熟的蘋果。這一幕暖意融融的場景,正是永寧縣創新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親家”結對共建模式,促進資源共享、服務共推、文明共創的生動縮影。

  機制破題,架起城鄉“連心橋”。永寧縣2025年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親家”模式試點工作以來,積極推動團結西路街道辦與閩寧鎮7對共1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精準“結親”,簽訂共建協議,建立“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品牌共創”長效機制,開展結對共建活動32場次,覆蓋群眾5000餘人次,帶動閩寧鎮自主開展各類活動400余場。城市社區的黨建治理經驗、志願服務資源、商圈流量優勢,與閩寧鎮鄉村的紅色教育資源、農耕文化、非遺技藝、特色農産品等形成“雙向補給”“按需配對”的精準對接,讓文明實踐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奔赴”,為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節日為媒,文化交融暖人心。以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為載體,“親家”實踐站們攜手通過“文化走親”、非遺傳承等多種形式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端午佳節,永和社區志願者專程為閩寧鎮福寧村高三學子縫製“金榜題名”荷包,寧和社區與武河村共同擺起百家宴,秦腔愛好者即興登&切磋;建設社區與原隆村在“月滿中秋”鄰里節裏共話民族團結;重陽節玉海村實踐站內,玉海村孩子們為老人送上手工賀卡,社區志願者為大家表演精彩節目,敬老孝親的暖流浸潤人心。旱地賽龍舟、非遺漆扇製作等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城鄉居民在民俗體驗中情誼更深,文明新風更濃。

  實踐賦能,産業文化雙豐收。寧和社區與武河村“結親”後,在小區設立直銷點,通過“團結大集”開闢助農攤位,“線上線下”累計幫助武河村村民售出蘋果3000余斤。“下一步我們要把直播間搬到田間地頭,讓更多優質農産品進城。”寧和社區實踐站負責人郭瑞芬的規劃,道出了“親家”間的深度協作構想。利民社區與福寧社區共同打造“紅色課堂”,邀請退役老兵帶領“小軍娃”模擬重走長征路,開展“憶苦思甜”思想政治教育;南環社區與玉海村聯合設計“紅領巾研學路線”,串聯耿飚紅軍小學、紅色非遺館、絨山羊養殖基地,讓孩子們在研學中感悟紅色精神、了解鄉村産業,通過文化傳承凝聚城鄉發展合力。

  品牌生根,治理效能再提升。隨着“結親家”模式的深入推進,一批特色鮮明的文明實踐品牌在悄然生長。南環社區與玉海村打造的“‘紅領巾’攜手‘橄欖綠’研學行”,將耿飚紅軍小學的校史教育、絨山羊養殖基地的産業探訪與紅色印記主題教育展示中心的紅色教育精神融為一體,讓研學之路成為成長課堂;利民社區與福寧社區聯合銀行、科技企業組建的“關愛老兵聯盟”,將社區慰問升級為社會合力,上門探訪行動不便的退役軍人,讓尊崇軍人的氛圍愈發濃厚。

  “這既是新時代‘山海情’的延續,更是文明實踐創新的生動探索。”永寧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下一步永寧縣將繼續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親家”結對共建機制,讓黃河岸邊的城市文明與賀蘭山下的鄉村文化持續激蕩,推動城鄉關係從“相鄰”走向“相親”,從“聯動”升級為“共贏”,為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注入更強文明動能。(王佳佳)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