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18時10分,趕上“綠波帶”的市民王靖一路暢通,僅用一個燈時就通過了賀蘭山路與民族街路口。
“從住進濱河壹號開始,我就盼著這條路不再堵車。”這條連接單位和家之間的路,王靖走了兩年,也親眼見證了民族街與賀蘭山路交叉口從“腸梗阻”到“一燈過”的蛻變。
這一變化得益於銀川市交通疏堵“6+N”重點工程之一——賀蘭山路與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項目的竣工。
五年來,銀川將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逐一轉化為落地實施的“疏堵工程”,通的不僅是道路,更是群眾的心。這一切的起點,要回溯到2022年。
2022年,銀川市委、市政府着眼城市長遠發展和群眾急難愁盼,作出實施交通疏堵“6+N”重點工程的部署。從規劃藍圖到通途大道,截至目前,該工程已累計實施項目100個。
截至2025年11月,銀川城市高峰期機動車平均速度提升至37.06公里/小時,擁堵指數同比下降4.54%,在全國四類城市中位列“A+”等級。
(一)
數字的變化,群眾的感受最為直接。
“以前這附近特別堵,有時用3個燈時都過不去路口,眼看孩子要遲到,車就是挪不到跟前,現在方便多了。”提起以往,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學生家長馮巧連連搖頭,語氣中仍帶着曾經的焦慮。
鳳悅隧道打通前,因周邊有銀川外國語實驗學校和唐徠中學南校區等大型學校,正源街與寶湖路交叉口早晚高峰道路擁堵嚴重。
2023年底,正源街與寶湖路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式通車。新建的鳳悅隧道緩解了機動車道道路擁堵情況,隧道南北兩側的鳳&路路口和保伏橋巷路口新建了兩座人行過街天橋,東西兩側設置的地下人行通道,讓行人穿行更加便利。
同年12月,市委第十五屆十次全會強調,要建設“更具高顏值的品質之城、更具幸福感的和美之城”,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圍繞“提升主路網、打造新形象”和“打通斷頭路、暢通內循環”兩大主題,完善城市路網布局,優化城市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級配,提高路網密度,優化道路功能,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積極打造“暢通城市”。
如今,這些變化已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現在不僅路上不堵了,車位也充裕,送孩子上學心情輕鬆多了。”馮巧&&,寶湖綜合市場北側新建的大型停車場提供一百多個車位,極大方便了家長接送孩子。
(二)
從“藍圖”到“實景”,如何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辦到群眾的心坎上,必須講究方式方法、善作善成。
無論是正源街與寶湖路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還是金鳳五路(正源街-民族街)道路橋梁(上跨式)工程,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深入現場調研督導、現場辦公解決問題,要求施工單位採取“白天規劃、晚上施工、天亮還路於民”和“修路不封路”等措施,加快進度,儘早還路於民。
2023年,銀川整治城市道路交通擁堵、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的典型經驗,獲主題教育中央第十五巡迴指導組充分肯定。
群眾出行牽一髮而動全身,交通路網提升是系統工程,必須科學謀劃、前瞻布局、系統推進。
交通疏堵“6+N”工程實施之初,市委、市政府便成立規劃實施、交通優化、資金籌措、徵地拆遷、法律保障5個工作組,由4位市級領導、30名部門及轄區負責人構建“四個一”項目推進機制,即一個方案、一名領導、一套專班、一抓到底,為高質量推進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同時,銀川還組建專業設計團隊,邀請北京、上海相關專家召開“線上+線下”項目論證會10次,持續優化方案,保障科學決策。
如今,賀蘭山路與民族街交叉口、正源街與寶湖路交叉口這兩個曾經的“老大難”路口,通過優化信號燈配時、調整車道布局,高峰時段信號周期縮短60秒,車輛排隊時間減少100秒,昔日的“堵心路”變為“順心路”。
(三)
回望過去五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在根據道路實際不斷謀劃路網項目,始終將群眾出行作為民生大事優先推進。市政道路總里程從“十三五”末的1101公里增至“十四五”末的1203.96公里。
今年,銀川又相繼實施天平街道路及橋梁工程(上海路-濱河路)、民族街(上海路-賀蘭山路)道路改造工程、民族街(上海路-鐵路專用線)排水管網改造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
“斷頭路”既是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堵塞”,也是群眾的“心頭煩”。“十四五”期間,銀川對“斷頭路”全面摸排、挂圖作戰,先後貫通金鳳五路、西夏區教育小鎮等60條配套道路,新增道路里程32.38公里,帶動20多個片區路網“活起來”。
在寧夏醫科大學、自治區人民醫院、銀川市民大廳等人員密集區域,銀川以“上天入地”思路破解過街難題,8座人行過街天橋凌空架設,4座地下人行通道悄然開通,行人無需再與車流“搶時間”,過街時間平均縮短2至3分鐘,既保障安全,也緩解地面交通壓力。
“十四五”收官在即。五年來,銀川將交通疏堵“6+N”工程作為提升城市能級的先手棋、改善民生的關鍵招,科學謀劃、系統推進,初步構建起內外聯通、全域覆蓋的立體交通體系。
從主幹道快速化升級到背街小巷精細化改造,從跨區域通道貫通銜接到慢行系統優化完善,五年來,銀川以釘釘子精神破解交通堵點、紓解民生痛點,一錘接着一錘敲、一年接着一年幹,讓暢行路網成為城市發展的“加速度”、群眾幸福的“倍增器”。(記者 王一平 李鯤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