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上橋村:“三問三答”解好“以文化心”關鍵題-新華網

利通區上橋村:“三問三答”解好“以文化心”關鍵題

2025-11-21 12:18:15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自2024年10月“以文化心”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上橋村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塑形”與“鑄魂”雙重使命,實施“文化陣地夯基、文化活動浸潤、基層治理賦能”三項舉措,累計開展活動文化31場,受眾人次1.2萬人次,繪就了一幅立體化鄉村“以文化心”的生動圖景。

 ——破解文化活動“去哪”空間困局,夯實公共文化陣地基礎。

  聚焦村民閒暇時光無處可去、無樂可享的問題,上橋村着力構建“整合室內空間+優化設施配備+盤活戶外陣地”模式,打造近距離、全天候、多功能的“15分鐘文化服務圈”,讓群眾“閒有所樂、需有所應”。

  大力實施公共文化陣地提升工程,有效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陣地資源,構築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普服務、體育服務“五大功能區”,配備乒乓球桌、象棋、秧歌扇子、民族樂器等文體等設施,閱覽室增添農業技術、文學藝術、健康養生等多個類別藏書,打造村民文化體育科普的共享空間。

  盤活戶外陣地資源,在文化廣場、文化長廊設置文化墻、景觀小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等文化內容,依託陣地定期舉拔河比賽、廣場舞展演、公益電影放映、非遺手作市集等活動,讓居民在參與中增進情感聯結,讓“微陣地”發揮“大作用”,成為群眾的“精神加油站”。

  ——解答文化活動“幹什麼”需求命題,打造多維文化服務鏈條。

  聚焦基層優質文化資源短缺、鄉村文化內生動力不足的堵點難點問題,上橋村探索拓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群眾自樂班培育+文化能人招募”三大路徑,提升文化服務質效。

  健全“文明辦牽頭、成員單位聯動、社會組織聚力”的下沉服務機制,先後聯動文化、教育、體育、科技等53個部門、32支社會力量,打造“文藝+科普+賽事”三位一體的文化浸潤“服務包”,並制定活動清單,每月開展1次示範性。

  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唱紅歌 頌黨恩”群眾紅歌會暨“媽媽的家常菜”美食大賽、“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文體科普活動等主題示範性活動7場次,引導各族群眾共敘鄰里情,以高質量文化供給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培育“內生力”,整合村內退休黨員、文藝愛好者、文化能人等30人,組建“墨香舞動”文化小組,培育廣場舞小組、戲曲愛好小組等5支群眾自樂班隊伍,精心創編小品、舞蹈《喜事新辦幸福長》《秧歌新韻》等文藝作品。

  創新“菜單式”“招募式”的活動籌備方式,依託村務公開欄、村級微信群、村廣播等渠道廣泛吸納群眾建議、制定公示月度活動計劃,同步開通歌舞、戲曲、書法繪畫等文藝項目人才招募渠道,切實保障“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亮點”,群眾感興趣、能參與。

  ——疏通基層治理“怎麼幹”堵點難點,培育基層文化治理體系。

  聚焦基層治理中群眾參與度、文明風尚培育活力不足等諸多問題,上橋村創新建立“一約四會+三級議事+分類幫幫”治理體系,推動文化治理從制度約束“邁向”價值引領。

  文化浸潤融入基層治理,構建“立約、傳約、踐約”村規民約工作法,統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協同發力,建立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環境整治等積分激勵機制,通過“月評比、季晾曬、年表彰”激發內生動力,讓“一約四會”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推動建立“樓棟微議事+網格共議事+廊亭大議事”的議事方式,統籌凝聚黨員、群眾、人民調解員、“樓道紅管家”等多方力量,聚焦堵塞樓道、綠化改造、公共設施破損、鄰里矛盾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發動群眾大討論、廣獻策,形成“瑣事樓棟調解、小事網格辦理、大事聯席商議”的三級處置體系,營造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氛圍。

  發動鄉賢、熱心群眾、道德模範等骨幹力量,組建“幫幫團”志願服務隊,針對紅白事操辦、急難救助、矛盾調解等民生需求精準施策,實行“共性問題組團幫、個性問題專業幫、情緒問題疏導幫”分類幫幫模式,至今已累計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100余件,真正實現了“服務觸角延伸到哪,文明風尚就浸潤到哪”。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