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通過持續在聚合力、優傳承、促培育、拓傳播上加力,不斷探索新路徑、新方法,構建全鏈條保護機制,使當地文化遺産煥發了時代生機。
完善治理體系,打好文化遺産保護“機制牌”
堅持全面部署。成立以區委、政府牽頭,宣傳部、發改局等16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落實文物普查工作專項資金,全面做好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普查和宣傳等基礎性工作。
堅持聯動協作。普查團隊採用“文物局+鄉鎮文化站+第三方技術團”小分隊合作制,對於“董府”“馬月坡寨子”等已知文物利用無人機航測等手段進行拍照測繪,確保普查數據質量,對於新發現文物線索,邀請自治區專家團合作進行實地勘察、初鑒評估,構建協同進行、一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堅持同向發力。組織各鄉鎮、部門通過政府網、公眾號、戶外宣傳欄等方式發布利通區不可移動文物線索召集令,搭建起社會組織、企業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橋梁,形成多方參與的傳承保護利用體系。截至目前,共梳理出不可移動文物75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自治區級文保單位6處,普查完成率100%。
加強活化利用,打出文化遺産保護“組合拳”
注重保留鄉土文化。在上橋鎮牛家坊村建成黃河農耕民俗文化博物館,整理、挖掘、收集犁耬耙耱、木制馬車等藏品一萬餘件,立體式活化的展示農耕文化的發展脈絡,以物尋根,守護好利通區文化遺産根脈,全方位講好利通各族兒女團結奮進故事。
注重文化旅游融合。以“文化遺産利用+文旅業態創新”為主線,在石佛寺傳統村落民宿建設中嵌入陳氏醫技十法、楊氏拳等非遺體驗空間,開發醫療康養、武術教學、金絲畫等沉浸式民俗展示活動,為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注重突出區域特色。推進非遺研學游一體化場館建設,在強家老醋養生文化園建成傳統老醋坊、醋文化長廊等六大板塊,呈現傳統技藝百年傳承的奧秘。在巧兒刺繡藝術培訓中心建成集刺繡技藝教學,文創研發展銷、電商直播為一體的研學游平台,推動文化遺産多樣呈現,彰顯利通文化“符號”。
促進培育創新,打造文化遺産傳承“新亮點”
構建“文化遺産+産業”模式。利通區以創新傳承方式為着力點,引導非遺傳承人、文化企業帶頭人等群體深挖非遺技藝及內涵,拓寬文化遺産傳承培育路徑。非遺傳承人趙文花團隊緊扣剪紙元素開發“漢服”、“蓋碗”等系列文創産品100余種,在傳統與時尚交融互動中推陳出新、走俏市場,帶動無業婦女20餘人參與傳承創新;文化企業帶頭人劉文博以創新體驗模式、文創産品開發、傳承基地建設、藝術大賽參與、網絡平台推廣等多元化手段,增強古琴文化現代社會中的活力和影響力。
挖掘寓教於樂功能。利通區推出“品非遺”“研非遺”“學非遺”等特色美育課程,帶動非遺傳承人在利通區七小、裕民小學等學校開展“年俗裏的非遺”“花兒·刺繡·剪紙小傳承人培訓”等文藝課程50余堂,讓傳統民間文化技藝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了廣泛傳承。
擴大文化遺産傳承輻射面。培育“非遺進鄉村”“非遺文化社區”等服務項目,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文化惠民 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200余場次,支持楊氏拳、舞龍舞獅等非遺項目在群眾間開展傳習活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非遺文化在基層廣泛傳播。
突出專題宣傳,打通文化遺産保護“傳播圈”
加大社會宣傳。利通區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通過懸挂橫幅、印發資料,懸挂文物保護制度牌等方式開展文化遺産宣傳教育,承辦“黃河文化大講堂”等線下課堂,切實抓牢文化遺産保護防線。
強化線上宣傳。利用“多彩利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開設《指尖非遺 心傳承》《非遺利通》等文化遺産推介專題專欄,策劃推出“非遺進校園”“嘗嘗,這是時間的傑作”等系列專題報道15篇、短視頻7部,轉發“文物科普”等政策性內容5條,為文化遺産保護傳播提供窗口。
拓展活動推廣。融合“文化遺産+節慶”模式,持續舉辦“從利通出發”越野文化活動、“農民豐收節”等大型特色文旅活動,在轄區內旅游景區、分會場、街區等場所開設非遺集市攤位、將地方文化、飲食文化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促進文化遺産宣傳推廣、互動體驗,讓文化遺産煥發新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