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靈武市以非遺刺繡、手工編織等婦女手工産業為抓手,創新構建“企業+基地+培訓+訂單”幫扶模式,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育、市場對接三重發力,帶動殘疾人群體實現穩定就業,讓“指尖技藝”成功轉化為“指尖經濟”,為殘障群體鋪就了一條自立自強的致富路。
在靈武市城區街道水上錦都商業街的“奇蹟”殘疾人手工坊,45歲的精神二級殘疾人黃菊紅正專注地為刺繡作品《栽下梧桐樹迎來金鳳凰》收尾,絲線在她手中穿梭,臉上洋溢着自信從容的笑容。誰能想到,四年前的她因抑鬱症閉門不出,“當時在家無所事事,沒有收入,整個人都很消沉”。一次技能培訓讓她結識了李芳老師,從此與刺繡結下不解之緣。
手工坊針對她的情況定制了“刺繡基礎+簡易編織”專屬課程,一對一的悉心指導讓她逐漸走出陰霾——從繡制簡單荷包、鞋墊時的頻繁出錯,到熟練掌握雙面繡“不落線、排密整齊、正反如一”的精湛技藝,再到獨立設計融入靈武鎮河塔、西湖美景等地方元素的文創挂件,四年深耕讓她不僅獲評刺繡非遺傳承人,更借助“巾幗就業創業基地”的電商直播間開啟直播帶貨,有了穩定收入。
“刺繡讓我變得不急躁、能靜心,和姐妹們一起做事每天都很開心,睡眠也好多了。”黃菊紅的蛻變,正是靈武市助殘就業成效的生動寫照。
為讓更多殘障人士共享發展機遇,靈武市在“奇蹟”殘疾人手工坊的基礎上持續發力:盤活農村閒置校舍建成“石榴籽工坊”,打造“靈秀”非遺刺繡特色品牌,開設刺繡針法、鉤針編織、串珠等多元課程,針對不同殘疾類型量身定制教學方案,創新推行“集中培訓+居家製作”靈活模式,讓農村殘疾婦女、重度殘疾人等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讓非遺成為助殘就業的“金鑰匙”。
如今在靈武,越來越多殘障人士像黃菊紅一樣,用雙手編織幸福生活,讓非遺文化在助殘增收中煥發新生機。下一步,靈武市將深化“非遺+助殘”模式,開發出更多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文創産品,讓更多殘障人士通過指尖技藝實現人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