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靈武市臨河鎮旁,來自湖北武漢的背包客王偉,從帳篷中醒來,他架起手機支架,調整角度,記錄下自己在寧夏的又一個清晨。
面對鏡頭介紹完今天的行程,他點燃便攜燃氣爐,燒水煮麵,水汽混着朝霞一起升騰。自一週前由固原市進入寧夏,他一路往北,沿中衛、吳忠的路線進入靈武市。
向水洞溝景區出發,他面對鏡頭分享着途徑的每一刻可見可感,勾勒出當代“背包客”兼“視頻博主”的獨特狀態——他們既需要孤身上路的自由,又渴望屏幕另一端傳來的共鳴與陪伴。
水洞溝的黃土崖壁上,三萬年前的人類鑿痕還未風化。王偉的鏡頭掠過博物館的石器,停在張三小店的木門門檻——這裡曾停歇過絲路商隊的駱駝,也見證過考古學家勘探的腳步。
當他登上明長城殘垣,風沙撲打手機鏡頭,卻讓《北疆天歌》的演出更顯蒼勁:馬群奔騰,仿佛穿越千年的烽火,夯土城墻與遼闊蒼穹形成奇異的對話。
藏兵洞的幽深巷道中,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王偉的視線掠過土壁,也同時將這片明代戍邊將士在此隱蔽待命的立體場景同步分享給觀眾。
他的行程中,感受風景和規劃取景佔據着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種轉變源於近年紀錄騎行、徒步等“雲旅行”式視頻的流行,觀眾通過博主的鏡頭感受遠方,而博主則在這種互動中找到堅持的意義。
午飯間隙,王偉向老家朋友報平安,鄉音未落,鄰座的友人前來搭話,説起自己曾在武漢上學的經歷,突然聽到武漢話,有種將自己拉回第二故鄉的親切感。兩人談笑間,仿佛某種共同的&&已在空氣中悄然建立。
友人問起王偉的行程,&&可以順路將王偉送到銀川市西夏區,那裏有直達西夏陵的公交車。車輛駛向銀川市區,這種不期而遇的相識,讓陌生的土地變得親切,風景在眼前更迭,但有人參與,便印成最深的記憶。
參觀完西夏陵博物館,夕陽斜照,王偉終於立於西夏陵3號陵前。這座被稱作“東方金字塔”的巍巍封土,在晚風中沉默如謎。將鏡頭對準陵墓的夯土層,陵&巨大的身影與遠處綿延的賀蘭山輪廓融為一體,他構思着這期游記的剪輯思路:一個背包客的日常,與一個王朝的遺跡,將在他的時間軸上對話。
結束一天的行程,王偉來到提前訂好的民宿。他在大廳小坐,順帶將今天的旅程剪輯好,發到短視頻平台。民宿服務員拿來啤酒,他是剛畢業的外地大學生,邊打短工邊全國旅行,倆人志趣相投,談笑聲引來更多住宿的外地客人,他們共飲交流,分享見聞。此刻,背包客不再是孤獨的漫游者,而成了故事的樞紐——一個人感受世界,卻通過交流,讓更多人共享一片晚霞的重量。
“背包客的浪漫,是把足跡變成種子。”王偉在視頻文案中寫道。從水洞溝的史前文明到西夏陵的黃昏,從黃河灌渠的稻浪到民宿裏的笑聲,寧夏用它的蒼茫與溫厚證明:真正的“網紅”不是流量,而是如何讓一次個人行走,成為無數人心靈的遠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