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區創新四項機制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新華網

大武口區創新四項機制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

2025-11-14 16:37:36
來源:大武口區委宣傳部

  自2024年第二批未來社區創建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朝陽街道怡心社區堅持以滿足居民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着力點、落腳點,按照和睦共治、綠色集約、智慧共享的創建思路,在建設完整社區的基礎上推動居住、商業、教育、休閒等多元功能有機融合,促進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低碳、服務、治理9大未來場景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幸福家園。

  ——創新統籌推進機制,打造多元共治格局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黨政“一把手”主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分工抓的專班運行機制,按照“一社區一特色”要求,制定怡心社區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建立“部門會商+領導調度”推進機制,按期聽取未來社區建設規劃設計及重點任務推進情況,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形成合力推進的強大動力。

  強化資源統籌。健全政策、資金、人員統籌調度機制,由社會工作部牽頭,民政、住建、衛健等相關部門配合,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結合完整社區試點、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打包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00余萬元投入未來社區試點。

  動員全民建設。完善基層治理工作機制,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要陣地,充分發揮黨組織“軸心”作用,持續深入開展“黨員亮身份”活動,構建基層黨組織引領、黨員示範帶頭、群眾共同參與的建設模式,推動試點社區建設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創新基礎建設機制,夯實幸福宜居基石

  構建未來建築場景。積極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對步道系統、社區廣場、植被綠化等設施整體布局規劃。引進“天翼看家”智慧社區管理系統,部署監控點位110個,對消防通道等要害部位全天候監控預警,鋪設社區智慧安防設施“一張網”。

  優化未來交通場景。創新社區泊位挖潛、交通“微循環”等治理新機制,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分類規劃建設停車泊位263個,安裝充電樁521組,有效滿足社區及周邊居民泊車、充電需要。開展交通道路清理整治行動,制定居民文明出行公約,開展道路整治63次、擴寬小區道路4條,確保日常出行便利化。

  探索未來低碳場景。探索建立綠色低碳生活模式,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開展“以舊換新、綠色低碳”集市、垃圾分類科普活動等環保類知識科普活動20余場。聯合商超等社區企業,安裝智能垃圾分類終端6&,全年回收可回收資源1200kg,讓再生資源“變廢為寶”。對“80”巷等無集中供暖區域,引導商住戶開展“太陽能+空氣能熱泵”清潔供暖改造。

 ——創新未來治理機制,共建溫情舒心家園

  提質未來鄰里場景。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持續深化拓展“你好,鄰居”睦鄰友好創建機制,舉辦社區第三屆鄰里節,招募和培育城市“萬象主理人”26位,組建廣場舞、大合唱等特色文化社團11個,開展“溫情中秋節 樂享團圓情”“體驗消防之旅 學習安全之理”等社區主題活動200場次,參與居民3000餘人次,讓居民體驗“知心、貼心、舒心”的鄰里文化。

  優化未來服務場景。堅持“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原則,採用“社區綜合體+社區服務站”雙核布局,改造760平米社區空間,辦公面積佔比壓縮至40%、服務空間佔比提升至60%,拓展窗口全科服務、網格幫辦服務模式,設置24小時便民服務自助終端設備,打造開放式“零距離”服務驛站。依託DeepSeek·r1開源大模型開發“社區萬象生活助手”,針對居民日常諮詢頻率高的九大關鍵板塊,為居民提供24小時全天在線答疑服務,開啟智慧服務新征程。

  拓展未來治理場景。創新“共駐共建”等治理新機制,50余名機關黨員幹部到社區報到認領“微心願”70余個,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68個。探索“社工+志願+慈善”工作機制,依託善行寧夏“幸福家園”社區慈善基金項目試點,成立社區微基金籌集善款17萬餘元,愛心幫扶惠及特殊群體170餘人。建立“社區業主物業”三方報告、協調、議事機制,整合轄區物業管理平台4個。落實“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發揮“有事好商量”調解室積極作用,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100余件。

  ——創新生活提優機制,擎畫未來美好圖景

  健全未來創業場景。探索社校合作機制,聯合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展“網絡創業”培訓班,構建培訓-實踐-孵化一體的創業支撐體系。創新社區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幫扶機制,依託創業孵化園、老年大學、青年夜校、共享自習室等社區陣地,為退役軍人、困難人群、高校畢業生等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介、技能培訓等各類就業服務,開展專場人才招聘會,精準對接用人單位117家,打造充滿活力的社區就業互助圈。

  賦能未來教育場景。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強化社區“兒童之家”服務功能,與轄區3所學校緊密對接。利用寒暑假推出“健康晨光”兒童成長計劃,開設晨跑、手工製作、象棋、繪畫等公益課程,組織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知識講座,為兒童成長保駕護航。依託社區陣地開辦老年大學,聘請專業教師10人,開設非遺剪紙課、民族舞課等特色教學班6個,累計教授學員700餘人,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讓老年人們交知心朋友、享受多姿生活。

  描繪未來健康場景。以打造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為切口,建成寧夏首家街道層面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採取公建民營方式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運營。推廣智慧平台和可穿戴智能設備,為80戶獨居、空巢老年人提供“十助”居家養老服務,實現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深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推動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與三級醫院合作建立醫聯體,提供遠程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年均服務人群1800餘人,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100%。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