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新民社區:文化賦能匯聚基層治理“銀發力量”-新華網

利通區新民社區:文化賦能匯聚基層治理“銀發力量”

2025-11-13 09:32:41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持續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破解“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民生課題,讓退休長者從社區發展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近年來,寧夏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新民社區以“樂齡藝享·新風築家”志願服務項目為載體,創新探索“空間賦能+自治提效+服務精準”三維工作法,深度盤活社區“銀發能人”資源,不僅讓老年群體實現了從“閒置能人”到“文化骨幹”的蛻變,更構建起“文化引領治理、治理滋養文化”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為新時代社區養老與基層治理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聚才賦能:讓“銀發寶藏”從“沉睡”到“甦醒”

  2020年6月成立的新民社區,下轄10個小區、1.3萬常住人口中,老年群體佔比達7.1%。退休教師、文藝骨幹、非遺傳承人等“銀發能人”遍佈轄區,他們身懷專業技能卻遭遇“退休後價值難發揮”的困惑——72歲的黃梅戲票友吳阿姨想登&獻藝,擁有40年書法功底的丁寶玉老師渴望傳承筆墨文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王學海叔叔希望以藝會友……

  “每一位長者都是社區的寶貴財富,激活他們的能量就是激活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基於這一認知,新民社區主動破題,牽頭成立“新民社區文化藝術團”,整合各類人才資源,組建涵蓋聲樂、器樂、傳統戲曲、書法等多元領域的社區夢想藝術團舞蹈隊、愛樂合唱團、舞龍隊等6支特色隊伍。150余名成員平均年齡62歲,其中35%為黨員,昔日的“單位骨幹”“行業精英”“非遺傳人”,如今紛紛化身社區的“文化播種人”,開啟了銀發群體的“二次創業”之旅。

  機制創新:讓“文化團隊”從“組建”到“長效”

  為破解老年文化團隊“組建易、維繫難、活力弱”的普遍難題,新民社區創新推出“三駕馬車”運行機制,讓銀發力量“留得住、玩得好、能發光”。

  “1+3+N”空間網絡,破解“場地難題”。社區盤活現有資源,打造“1個主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個分站點(網格黨群服務驛站)+N個靈活活動區(小區文化長廊、廣場)”的立體空間體系,根據各團隊特性精準匹配活動場地:舞龍隊在社區廣場開展訓練,書法隊在專屬書法室靜心創作,黃梅戲藝術團依託網格驛站活動室排練。同時,實行“固定時段優先開放+免費耗材供應”模式,樂譜、筆墨紙硯等物資按需配齊,讓長者實現“抬腳即達場地,張嘴即得支持”。

  “自治管理”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推行“柔性引導+長效賦能”的自治機制,避免行政化干預。各團隊自主選舉隊長、制定活動規則,社區僅配備1名工作人員負責協調支持。紅歌樂器隊由隊員投票選舉退休教師王學海為隊長,自主定下“每週三下午排練、節假日加演”的制度,社區僅負責場地協調與演出對接。2025年,6支隊伍自主策劃活動28場,較社區安排場次增加15場,自主參與、自我管理的活力全面迸發。

  “菜單式+定制化”服務,對接“民生需求”。建立“居民點單、團隊接單、社區督單”的閉環服務鏈條,將文化服務與民生需求深度融合。針對居民對“接地氣、有溫度”節目的需求,夢想藝術團編排移風易俗小品《不攀比,才幸福》;墨香書法隊的丁寶玉老師帶領志願者書寫融合文明理念、廉政文化的春聯福字,每年春節送福入戶。文化服務既傳遞政策聲音,又飽含生活煙火氣,真正實現“文化貼着民心走”。

  治理升級:讓“文化活力”轉化為“治理效能”

  據了解,過去四年間,新民社區文化藝術團累計深入10個小區、8個行政村及周邊鄉鎮開展演出150余場次,覆蓋群眾超萬人次。

  2024年吳忠市早茶美食節和2025年“五一”文旅促銷費活動期間,藝術團在牛家坊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獻上的“文化盛宴”,成為區域文化品牌活動的亮點。

  文化聚人心,治理有溫度。藝術團成員從“文化骨幹”進一步化身“隱形網格員”,主動參與社區治理。

  紅歌樂器隊隊長王學海帶頭組建20人文藝骨幹調解隊,累計化解停車難、門禁更換、下水堵塞等民生矛盾50余件,其事跡被媒體報道10余次,獲評“利通區助人為樂身邊好人”“上橋鎮好人”等榮譽;“樂齡藝享·新風築家”志願服務項目先後被“多彩利通”報道25次、《吳忠日報》報道12次、新華網報道4次,2次入選“學習強國”平台,成為基層文化志願服務的創新樣本。

  “老年群體不僅是養老服務的受益者,更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從“日子空落落”到“生活樂融融”,從“社區負擔”到“文化寶藏”,新民社區的實踐生動詮釋:通過文化賦能,社區必將構建起“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和諧夕陽紅圖景。(楊曉玲)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