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堵到暢,銀川這三年幹對了什麼?-新華網

從堵到暢,銀川這三年幹對了什麼?

2025-11-13 08:37:28
來源:人民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人們生産生活的重要載體,如何順應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願,激發城市新活力、塑造發展新動能,讓城市更宜居宜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網“人民建議”推出“問計一線·城市”系列調研報道,深入一線,實地探訪各地的經驗做法,共話城市高質量發展。

  鳳還橋上,市民悠閒駐足欣賞懷遠夜市的燈火;正源街下穿隧道內,車流平穩穿梭無需等待;打通後的斷頭路金鳳五路,附近小區居民開車不到10分鐘就能到六盤山路……

  如今的寧夏銀川,天橋、立體交通設施越來越多,不少斷頭路被打通,老百姓出行越來越順暢。

  三年前,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正源街早晚高峰堵到心碎”“學校門口過街太難了”“金鳳五路啥時候能通車”的吐槽屢見不鮮;如今,這樣的留言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件件如何讓銀川越來越好的人民建議。

  從堵到暢,銀川用了三年時間。這座城市憑什麼破解了長期困擾市民的交通難題?期間經歷了怎樣的攻堅?背後又藏着哪些疏堵“秘籍”?和記者一起走進銀川,尋找答案。

  送娃上學路如何從“匆匆忙忙”“中度擁堵”到“從從容容”“基本暢通”?

  “以前正源街與寶湖路交叉口,3個燈時都過不去,現在1個燈時就能走!”家住銀川市金鳳區的羅先生至今記得2023年道路改造前的情景:送孩子上學在路上耗時近1小時。

  正源街與寶湖路路口附近有兩所中學,早高峰與送學生車流重疊,加上地面車道規劃不足,常年處於“中度擁堵”狀態,是市民吐槽的“重災區”。

  銀川市委、市政府緊盯這一民生痛點,啟動了正源街與寶湖路立體交通工程,用“下穿隧道+地面擴容”的方案破局,不僅新建3條左轉專用道分流車流,還將信號周期從160秒壓縮至100秒,從“空間”和“時間”兩端同步提效。

改造後的正源街與寶湖路路口。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改造後的正源街與寶湖路路口。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改造後的正源街與寶湖路路口,通行效率顯著提高,通行能力提升34%,排隊等待時間從66秒降至30秒,擁堵等級變為“基本暢通”。如今,羅先生送小兒子上學,路上的通勤時間至少縮短20分鐘,“比以前從容多了”。

  如果説正源街的改造是“點上破局”,那麼賀蘭山路的升級則是“線上提效”。作為貫穿銀川城區東西方向的主幹道,銀川市聚焦賀蘭山路的“快行系統”優化,建設賀蘭山路與民族街立體交通網、新增道路兩側的公交專用道、打造信號“綠波帶”,讓城市公交高峰通行速度提升至20公里/小時。市民馬永良時常能體驗到“一路綠燈”的暢快:“從西夏區的寧夏大學到興慶區的眾一物流園,趕上早高峰也不會擁堵。”

  截至2025年,銀川已建成正源街、賀蘭山路等多個立體交通節點,優化調整565個路口的信號方案、排查治理交通組織不科學、不合理的路段212處,城市高峰期機動車平均速度提升至37.06公里/小時,擁堵指數同比下降4.54%,在全國四類城市中穩穩佔據“A+”行列。

  從斷頭路到“民生路”,銀川“城市病”如何“治愈”?

  “樓下就是典農河,卻走不到跟前。”家住銀川市金鳳區的韓女士説起家門口以前的斷頭路,仍滿是不解與無奈。曾經,這條阻隔她“推窗見景、出門見路”的土路,是周邊居民共同的困擾。

  金鳳五路位於銀川市寶湖路以南、六盤山路以北,西起正源街、向東跨唐徠渠、鳳凰街與治平路、民族街順接,全長2846米。金鳳五路的建成,在金鳳區南部寶湖路、六盤山路之間增加了一條東西向道路,帶動寶湖路與鳳凰街、正源街與六盤山路等3個路口從中度擁堵變為輕度擁堵和基本暢通,正源街、寶湖路、鳳凰街、六盤山路等4條主幹道通行能力提高約20%,交通擁堵緩解約8%。

  在銀川,打通斷頭路不是“個案攻堅”,而是“系統作戰”。過去三年,銀川將斷頭路治理作為疏堵“先手棋”,累計打通金鳳五路、西夏教育小鎮周邊等60條斷頭路,新增道路32.38公里,進一步提升主幹道通行效率。如:銀川火車站北側通道貫通後,提升火車站綜合客運樞紐功能。寶湖路(親水街—正源街)由雙向6車道擴寬至7車道,通行能力提升17%;尹家渠街(大連路—悅園路)由雙向4車道擴寬至6車道,通行能力提升30%,有效提升道路空間利用效率。

  “以前接送孩子要繞3公里,現在校門口就是斑馬線,過馬路再也不用提心吊膽。”西夏區教育小鎮斷頭路打通後,文萃小學學生家長張女士説。

  如果説斷頭路打通是“地面聯通”,那麼過街天橋建設就是“空中分流”。“鳳還橋天橋通車那天,我特意帶着孩子去觀看通車儀式。”家住西夏區的楊女士,見證了這座寧夏首座環形過街天橋如何改變“過街難”。

  懷遠路與文萃街路口,一邊是高校師生,一邊是懷遠夜市人流,每天下午至深夜,人車混行常導致交通癱瘓,安全隱患突出。

  2021年初,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建議修建天橋。銀川市聽取建議,計劃建設“環形”天橋。這座天橋2021年9月開工、2022年4月投用,建成後,不僅實現人車分流,人行上橋率超70%,還同步優化了道路標線、增設了非機動車過街標線,昔日“一鍋粥”的路口成了融合商業、旅游、文化功能的城市新地標。

現如今的鳳還橋已成為銀川新地標。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現如今,鳳還橋天橋已成為銀川新地標。人民網記者 梁宏鑫攝

  三年間,銀川在學校、醫院、步行街、綜合交通樞紐等人車干擾嚴重的路口建設8座人行過街天橋、4座人行通道,進一步改善市民出行體驗,精準緩解“城市病”。

  從“吐槽”到“點讚”,銀川怎麼做到的?

  從立體交通到打通斷頭路,從過街天橋到慢行系統升級,銀川交通疏堵的每一步,始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原則,把群眾的“問題清單”當作“工作清單”,用實幹回應群眾的期待。

  在政策層面,銀川以“6+N”工程為總抓手,構建起“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疏堵體系。“6”指賀蘭山路與民族街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工程、銀川火車站綜合客運樞紐工程等6項重點工程,“N”指擬採取工程措施或管理措施的動態調整項目。比如,收到網友關於“學校門口過街難”的留言後,迅速將校園周邊天橋建設納入計劃;針對商圈擁堵,同步推進天橋與交通標線優化,實現“一堵點一方案”。

  在民生配套方面,銀川不僅聚焦“通車”,更關注“宜居”。66公里慢行綠道串聯起了“15分鐘生活圈”,5000輛共享電單車覆蓋社區角落,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100%——慢行系統的升級,讓綠色出行成為新風尚,不少群眾的通勤方式已從開車改為“公交+騎行”。“現在騎5分鐘自行車到公交站,再坐公交30分鐘就到單位,比開車還快!”市民王今龍説。

  據統計,銀川市公交出行分擔率從33%提升至37%,參與綠色出行比例達64%,在銀川,“步行有溫度、騎行有風景”成了現實。

  如今的銀川,正以更暢通的路網、更暖心的服務,持續書寫民生答卷。未來,銀川將繼續以群眾的呼聲為出發點,織密暢通路網、優化出行體驗,讓群眾的每一次出行都能暢通無阻。(記者穆國虎、梁宏鑫)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