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這家“老飯桌”承包全齡幸福滋味-新華網

利通區這家“老飯桌”承包全齡幸福滋味

2025-11-11 10:41:41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中午時分,中華村“中華大食堂”裏暖意融融,72歲的獨居老人馬生歧正和鄰居們圍坐一桌,吃着熱氣騰騰的羊肉揪麵片。“以前一個人做飯總是湊合吃,現在食堂飯菜花樣多、味道好,還能和老鄰居聊聊天,心裏暖和!”老人的一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村裏眾多長者的共同感受。

  中華村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上橋鎮,全村7個村民小組共3010名村民,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達30%。解決孤寡、失能等特殊群體的用餐問題,長期以來成了縈繞村兩委班子心頭的大事。

  這一民生痛點,在2025年迎來了轉機。

  在推進基層治理過程中,華村創新推行“1個核心&&+N類資源整合”的運營架構,將村裏閒置的公建房改造為“老飯桌”,不僅有效解決了“一老一小”的吃飯問題,更將其升級為輻射周邊2個鄉鎮7個村社的全齡服務樞紐,成為利通區基層治理創新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走進改造後的中華大食堂,523平方米的二層空間內,懷舊風格與現代設施相得益彰。食堂集餐飲服務、文化活動、日間照料等功能於一體,兩個餐廳、四個包間可同時容納240人就餐。“食堂運營之初就明確了公益屬性。”中華村黨支部書記馬金鑫介紹説,“我們以‘一老一小’和困難群體為核心服務對象,同時兼顧上班族需求,推出8-10元的‘一葷兩素一湯’公益套餐,對特殊困難群體還提供半價優惠。”

  為確保項目長效運行,中華村打破“單一主體包辦”模式,整合政府、市場、社會三類資源,形成了聯動共贏的服務生態。

  政府層面,通過水電氣稅費減免降低運營成本,民政部門累計投入20.8萬元補助資金支持廚具更新與適老化改造;市場層面,村辦企業採取“村辦民營+公益補貼”模式,對外承接團餐、參與展銷節會實現營收8萬元,對內實行階梯定價,保障公益套餐的可持續供應;社會層面,28名黨員和網格員組成的愛心送餐隊已累計送餐1萬餘份,3名鄉賢企業家捐款3萬元開展慰老活動。獨居老人馬桂蘭感慨道:“多虧了愛心送餐隊,像我這樣腿腳不便的老人也能每天吃到熱乎飯。”

  此外,中華村中華大食堂還推出了“銀發關懷、朝陽守護、智慧賦能”三大特色服務。老年服務實行“3+3”標準化管理,每日提供8樣低鹽低脂、軟爛易消化的營養菜品,並為慢病患者建立電子飲食檔案;專門設立的50平方米“兒童之家”提供午間休憩與作業輔導服務;適老化訂餐系統與新媒體&&推廣相結合,讓“身邊食堂”服務更加便捷。村民馬翠花對學生餐服務讚不絕口:“我們給孩子訂的午餐葷素搭配合理,價格也實惠,家長特別放心。”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培育自我造血能力。中華村通過“文化活動進食堂、志願服務進食堂”等計劃,將食堂打造成為政策宣講、節日聯誼的文化陣地。據介紹,預計今年中華大食堂食堂接待量有望突破2萬人次,可為中華村村集體增收12萬元,同時優先吸納6名村民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元。

  從解決“一餐飯”的民生小事,到打造“全齡段”的服務樞紐,中華村“老飯桌”的蝶變,不僅破解了鄉村民生服務的痛點難點,更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凝聚了鄰里溫情,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了滿滿的民生溫度。(畢濤)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