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十四五”以來,“擁堵路”變得暢通,“老破小”煥然一新,“街角地”變身游園,12345便民服務熱線滿意率逐年提升,銀川市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持續增強。
“十四五”以來,銀川市始終將社會文明進步作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內核與價值引領,精心塑造城市品格。從遍佈城鄉的文化空間到浸潤人心的科普活動,從精治善治的基層實踐到全民共繪的文明畫卷,文明的種子在塞上湖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幅崇德向善、文化繁榮、治理高效、人民幸福的文明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織密網絡 讓文化觸手可及
行走在銀川的街頭巷尾,無論是都市社區還是鄉間田野,一個個設計精巧、充滿人文氣息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已成為市民駐足流連的“精神棲息地”。文化廣場上,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輪番上演,讓市民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盛宴。“十四五”以來,銀川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通過完善設施網絡、創新服務模式、打造惠民品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如春風化雨,浸潤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編織出一張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內容豐富的文化幸福網。
銀川堅持規劃先行,全面對標相關標準,高位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如今,市、縣(區)兩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已實現100%達標。更令人欣喜的是,41個特色鮮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星羅棋佈,遍佈全城,從“企業文化活動中心”到“農民工文化驛站”,這些充滿溫度的“文化客廳”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歸屬感。截至目前,全市公共文化設施總數已超900個,初步形成了“城市10分鐘、鄉村15分鐘”的文化服務圈。
在完善硬體的同時,銀川着力推動服務模式智慧化、精準化轉型。通過深化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實現圖書“通借通還”,打破地域壁壘。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及“塞上湖城·大美銀川”數字惠民平台的建成,讓市民動動手指就能在線上參與文化活動、獲取海量數字資源。
文化惠民,關鍵在“精準”。銀川實施“文化潤市鑄魂”行動,年均開展“四送六進”“湖城之夏”廣場文化季等各類活動超2000場次,惠及群眾300萬人次。針對“一老一小”及特殊群體推出定制化服務,確保文化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
銀川還精心培育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文化品牌。“鄉村春晚”提質升級為“四季村晚”,讓鄉土文化四季綻放;“銀川市廣場民族健身舞創作與推廣工程”入選全國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計劃,成為展示市民風采的亮麗窗口。黃河文化旅游節、賀蘭山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慶活動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提升了銀川的文化影響力。
點亮城鄉 用科學賦能發展
“大家看看這個,記住買食品一定要先看生産日期和配料表。”在西夏區興涇鎮集市,銀川市科協工作人員話音剛落,幾位村民立刻圍攏上來,認真翻閱科普手冊。不遠處,科普大篷車旁聚滿了人,志願者講解糖尿病飲食禁忌時,有人用手機記錄要點,有人舉着宣傳頁追問“居家用電咋防短路”。熱鬧的聲響裹着煙火氣,飄滿整個集市。
這樣的場景在銀川隨處可見。在靈武市的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産業發展基金會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1400余名師生腳踏沙礫前行,“治沙英雄”王有德站在苗木旁,用手撫過樹苗枝幹,講述治沙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隨後扶正幼苗、培實新土,掌心的沙土成為觸摸科學的“勳章”。
在銀川市第十五中學的課堂上,“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剛走上講&,學生們立刻挺直腰背。當聽到航天人在大漠中攻克一個個科學難題時,孩子們睜大眼睛;聽到科研工作者扎根實驗室數年不放棄時,教室裏格外安靜。一個個科學故事如種子,在孩子們心底悄悄發芽。
如今,科學的觸角已遍佈銀川各個角落。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裏,游客親手觸摸植物標本,感受生態科學的奇妙;百瑞源枸杞博物館中,市民圍着種植模型,聆聽枸杞培育的科技密碼……28家社區科技館活動豐富多彩,老人們學習儀器操作,孩子們圍着志願者詢問原理。年均1200余場科普活動如毛細血管般深入城市肌理,帶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體育運動會走進校園,超10萬人次青少年在動手實踐中感受“科學好玩”。“銀齡科普”課堂上,老人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掌握養生知識,笑稱“跟上了時代的腳步”。
“群眾點單-科協派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志願服務機制,讓科普服務更貼心。社區老人想了解慢性病管理,學校想要開展航天主題活動,需求一經提出,科技志願服務隊便帶着專業知識和設備及時響應。在銀川,科學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集市裏的耐心講解、沙漠中的親手栽苗、課堂上的動人故事,是真正“活”在身邊的溫暖力量。
精細治理 為城市幸福加碼
幾縷線條,融合鳳凰、馬蘭花、黃河元素,構成立體圖形——這是“志願銀川·鳳彩熠熠”的品牌標識,在銀川處處可見。目前,全市註冊志願者數量達到53萬名,開展活動超2萬場次,服務群眾83萬人次,“志願紅”日益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在街頭,外賣員馬煜和同事們將未歸位的共享電動車擺放回臨時停車區。近年來,1500多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自願擔任兼職網格員、文明督導員,參與“城市問題隨手拍”活動,為基層治理注入新鮮力量。
銀川在全區率先&&暖“新”服務二十條、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市”建設工作導則,全域推進“友好之城”建設,累計培育市級示範場景10個、友好場景240個,打造582個“紅色驛站”,讓奔跑在大街小巷的人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一道道“哨音”穿透街巷,一次次響應疾馳而至,構成銀川基層治理中“高效協同共治”的常見景象。在永寧縣湖印綠洲小區,一片近1.8萬平方米的規劃空地長期閒置,形成多處洼地湖坑,導致蚊蟲滋生。居民通過微信群向社區反映後,永寧縣團結西路街道陽光社區接訴即辦,第一時間“吹哨”,永寧縣疾控中心、自然資源局、城鄉公共服務中心等單位同步“報到”,共同推進水體抽排、雜草清理、填埋湖坑,徹底整治了擾民的“臭水坑”。
科技賦能推動基層治理從“汗水治理”向“智慧治理”跨越升級。“靈武AI社工”平台不僅能提供政策諮詢、傾聽訴求,還能流轉辦理居民反映的問題,讓群眾的眉頭愈發舒展。
全民共創 讓文明蔚然成風
“幸福感、獲得感”是文明城市創建的試金石。2025年,銀川再次入圍“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候選城市名單”,這背後是銀川堅持把文明創建融入城市發展、百姓生活的生動實踐。
“以前一下雨,家裏就成了‘水簾洞’,樓門前下水道一堵好幾天,積水伴着異味,讓人難受。後來經過老舊小區改造,樓頂重做防水,樓道亮堂乾淨,下水管網也更新了,‘憂居’終於變‘優居’。”興慶區北安小區居民林女士説。
一條條道路暢通和諧,疏通了城鄉脈絡;一處處基礎設施完善,提升了生活品質;一片片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凸顯了民生關懷。“十四五”以來,銀川從點滴細節入手,將文明創建與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惠民實事相結合,交通疏堵、老舊小區改造、人居環境改善等一批民生實事紮實推進,“擁堵路”變得暢通,“老破小”煥然一新,“街角地”變身游園,12345便民服務熱線滿意率逐年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持續增強。
“爭做文明銀川人”“銀川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使用公筷 文明用餐 健康你我”……在銀川街頭,公益廣告和文明標語牌隨處可見,志願服務觸手可及、人人參與,文明有禮、奉獻友愛已成為群眾的行動自覺和城市亮麗名片。
提起曾榮獲“時代楷模”、第十三屆愛心中國十大公益道德模範、新征程學雷鋒“志願者優秀帶頭人”等榮譽的謝雙義,熟悉他的人都稱讚其“不簡單”。自2008年起投身志願服務,他組建愛心車隊連續17年開展“愛心送考”活動,2018年以個人名義出資聯合社區成立銀川市首個雷鋒展覽館。“只要活着,我就會把公益事業進行到底。”謝雙義説,這是他堅守的事業,更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十四五”以來,銀川廣泛開展先進典型學習宣傳和幫扶禮遇活動,“新時代好少年”馬懿、“最美奮鬥者”裘志新、道德模範海智梅等一批全國先進典型競相涌現,各類凡人善舉、好人好事蔚然成風。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爭做文明城市的實踐者、志願者、擁護者,讓這座文明之城更有溫度。(記者 肖夢琪 鮑淑玲 吳春霖 陳星彤)




